
俄罗斯的权力中心,自沙皇时代起就是俄国不可或缺的宫殿。
俄罗斯谚语有云:“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
克里姆林宫静静地矗立在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汇流的丘陵之上,西接亚历山大花园与无名烈士墓,东临圣巴西尔大教堂与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融合了拜占庭、俄罗斯、巴洛克、希腊与罗马等建筑的不同风格,被誉为“世界第八奇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克里姆林宫宏伟的外表和高尚的精神正是其民族的写照,承载与寄托着着这个国家昔日的光荣与未来的梦想。
克里姆林宫俄语的意思是“堡垒”或“要塞”,11世纪之前,这个地方还是被风中呼啸着的针叶森林覆盖着的起起伏伏、无边无际的原野,以简朴的畜牧、农业为生的稀疏的东斯拉夫民族散落在森林的缝隙中。到了1156年,在现今克里姆林宫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木制的要塞,引来王公们不停地争夺,针叶林里的炮火从来没有片刻停歇过。正如森林深处的篝火一般,这个早期克里姆林宫的雏形一次次被熄灭,却又一次次复苏。任何时候看过去,最令人瞩目的是与红色宫墙连接在一起的造型不一、高低参差、功能有别的20多座塔楼,被公认为欧洲要塞建筑专家们的意大利建筑师参与修建了塔楼,1485年,建成了第一座里面有水井,通往莫斯科河秘密通道的瞭望塔,取名为达伊妮茨卡娅塔。此后建成的塔功能不一,有负责抽水的塔,还有专门运送粮食和饲料的塔,有的塔则是用来负责审讯犯人的。最后一座修建的塔被命名为沙皇塔,按照名字来说的话应该是一座及其宏伟高大的塔,但实际上只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塔,好像童话里的小阁楼,这个地方原先只有一座小木塔,据说当年的沙皇伊凡四世常常钻进小木塔里观察广场上发生的事件。


克里姆林宫也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现在对外开放的闻名世界的兵器馆,就是克里姆林宫的珍宝馆,也是最早的博物馆。克里姆林宫西部也还有一座可以被称为博物馆的建筑叫军火库,是彼得大帝于18世纪初下令修建的,曾经收藏过贵重的战利品。大楼正面摆放着800多门大炮,今天依然雄踞在广场一侧的“炮王”是16世纪修建出来的,炮上满是花纹雕刻题词,仅炮弹便重约1吨,是彻彻底底的装饰品。不仅有“炮王”,附近还有个“钟王”,上面刻的是沙皇和女皇的图像,1737年扑灭一场大火时,冷水浇在灼热的钟上,致使一块重达11.5吨的裂片掉了下来。从未开炮的“炮王”和从未敲响的“钟王“就这样点缀着克里姆林宫的历史。

克里姆林宫以前曾是莫斯科公国和历代沙皇的宫殿,十月革命后这里成为苏联党政机关所在地。直至今日,普京等俄国政要都还在里面办公。几百年来,克里姆林宫几乎一直是俄罗斯的权力中心。克里姆林宫在今天的声望,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苏联时期的历史沉淀。1935年——1937年,克里姆林宫上方的20座塔楼尖顶上的俄罗斯国徽——猫头鹰,被红色的五角星替代。这些红色的五角星借助特殊轴承,昼夜放光,随风转动,诉说着苏联的荣耀与辉煌。克里姆林宫命运最为惊险的一刻要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为了击垮俄国人的信心,决定要对克里姆林宫——这一民族的象征进行轰炸。但是,机智的斯大林授意“魔术师”贝里亚采取措施,改变克里姆林宫的内外线条,再布设各种各样的迷惑物,对克里姆林宫进行了伪装使得纳粹没有找到轰炸目标。
1967年,为了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在克里姆林宫西侧墙下的亚历山大花园里修建了无名烈士墓。与宫墙的颜色,与鲜血的颜色一样红。墓壁上写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克里姆林宫作为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承接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积淀,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兴亡。在其庄严的城墙之内所包含的既是一部完整的俄罗斯民族史诗,又是俄罗斯人世界曲折变化的真实写照。在俄罗斯人的发展历程中,需要这么一个代表民族的辉煌的建筑,也许,他代表的又不只只是一座建筑,他承载与寄托的,更是俄国人的诗和远方,是那闪闪发光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