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敕令”:基督教如何获得合法身份?
皇帝和教会相互利用的开始。

文/全历史 一口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统治者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联合颁布“米兰敕令”,宣布罗马帝国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基督徒拥有信仰自由。

“米兰敕令”以信仰自由的精神,首次将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置于平等地位,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在此基础上,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伴随罗马征服者的铁蹄散布到亚欧非的土地上,最终随着一次次基督教传教的浪潮,到达世界各地。

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后在君士坦丁堡建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除此之外,米兰敕令还标志着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由打压迫害转变为和解、合作。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发展成为联系罗马辽阔土地上不同种族、阶级、文化群体之间关系的纽带,对帝国的统一、皇权的稳固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在此之后,不论是君士坦丁本人,还是欧洲封建时期的君主皆学会通过与教权的互动,或多或少地受益其中。

今天,我们要理解“米兰敕令”的重要意义,需要对早期基督教和基督徒在罗马的处境稍作解释。

公元1世纪,基督教发端于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行省(今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最早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它自诞生起就带有强烈的排他性。

在《旧约圣经》中有这样一句来自上帝的圣谕:“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由此,奠定了基督教一神教的基调,基督徒不可能同时供奉基督和罗马诸神,他们拒绝承认“恺撒是主”,也不愿意以敬神的态度来侍奉罗马君主,这种不合作的态度被统治者视为潜在的威胁。

除此之外,在日常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方面,基督徒推崇善良、纯洁、俭朴、清心寡欲,而罗马人、尤其是统治阶层往往有着残暴、贪婪、放纵肉欲的习性。比如,罗马皇帝和上层人士喜欢看斗兽,几乎以此为罗马文化的代表符号,但基督徒认为这是血腥杀戮,许多人拒绝走进斗兽场。

罗马人对基督徒的迫害从皇帝尼禄开始,这位皇帝本人堪称罗马文化中“恶”的化身,他贪婪、残暴、纵欲,并且极度憎恶基督徒。在尼禄时代,基督徒逐渐被从犹太人中区分出来,被当成非法宗教团体。

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记录了尼禄时期对基督徒的暴行:基督徒被送进斗兽场,遭猛兽撕咬而死,或被钉在十字架上、被点燃当作照明的灯火,女性基督徒遭羞辱奸污。种种迫害手段都有其符号意义,即屈从罗马人的欲望和权力,体验被基督视为恶和罪行的事物。这种伴随着精神玷污的肉体摧毁方式,恰恰显示出罗马人对基督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排斥、忌惮和恐惧。

尼禄之后的历代君主,也基本都继承了排斥基督徒的传统。从图密善、图拉真、安东尼·皮乌斯到马可·奥勒留,基督徒以身殉道的事例屡见不鲜。对基督徒的迫害到戴克里先统治时代发展成大规模的现象。公元303-304年,戴克里先颁布法令,禁止基督徒集会,没收教会财产、拆除教堂、焚毁基督教经典,抓捕教会领导者,对拒绝向罗马诸神献祭的基督徒一律处死。

戴克里先不仅是一位彻底的敌基督者,还是提出四帝共治制度的政体改革者,他首开由四位统治者共同治理罗马的先河,将东西部各交由一位奥古斯都(皇帝),一位凯撒(副皇帝)治理,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地域辽阔带来的治理效率低下问题,但同时也埋下了罗马帝国后来内乱、分裂,乃至灭亡的种子。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最初以西部奥古斯都身份上位,到“米兰敕令”颁发时,他已成为帝国西部唯一的统治者。

君士坦丁的父亲是戴克里先时代统治帝国西部的凯撒,而君士坦丁本人更是在戴克里先的宫中,受皇室教育长大。为何他对会转变对基督教的态度,颁发“米兰敕令”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基督徒人数众多,已经发展成一支有生力量,可以为君士坦丁所用。

尽管早期罗马帝国皇帝就对基督教反感、怀疑,但到戴克里先之前,对基督徒的迫害行为大部分还是地方的、局部的,比如在图拉真统治时,他曾明确指示:地方官吏不可自行搜捕基督徒,被检举的基督徒如果表示悔过应予以释放,执迷不悔者才可处以极刑。正因为这种相对“宽容”的环境,基督徒虽遭迫害,但其信众人数依旧逐渐增加,影响范围也日益扩大。

此外,基督教的传播还得益于罗马帝国的日益衰败。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经济和政治逐渐显露出危机,整个社会形成悲观、绝望的气氛,从宗教种寻求解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基督教义中对现世苦难的疏解、对永生和天堂的许诺正好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

到戴克里先时代,罗马政府军队、甚至元老院中都有大量基督教的信徒,而到“米兰敕令”颁布前夕,罗马境内基督徒人数已达500-700万之间,将近全国人口的10%。

君士坦丁面对这样强大的由信仰集合起来的群体,识时务地选择由合作代替对抗。

其二、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主”的力量经历了排斥、怀疑、忌惮到皈依的转变过程,君士坦丁本人就是因亲历“基督神迹”而皈依的信徒。

传说在米尔维亚战役中,君士坦丁靠基督神迹打败了对手

在“米兰敕令”之前,罗马统治者对基督的态度已有微妙的变化。

公元260年-311年统治帝国东部的凯撒伽勒里乌斯早年极度仇视基督徒,上任伊始就颁布法令,强迫基督徒改信罗马诸神和皇帝,否则立处死刑,因此其治下对基督教的迫害非常惨烈。但到了晚年,伽勒里乌斯身患绝症,他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主”的报复,不得已在311年4月30日,颁布了宽容基督教的命令。伽勒里乌斯的宽容敕令一般被视作“米兰敕令”的一个铺垫。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当选为奥古斯都,统治帝国西部不列颠群岛等领土,同时期的罗马由四位君主共同治理,西部除君士坦丁外还有马克森提乌斯,东部则有李锡尼马克西米努斯。其中,马克森提乌斯继承了其父马克西米安对基督徒的态度,对埃及的基督徒大肆打击迫害,马克西米努斯也是敌基督者,认为基督教是异端;李锡尼则继承了伽勒里乌斯对基督教相对宽容的姿态。

君士坦丁从何时皈依基督教无明确记载,最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米尔维亚大战马克森提乌斯,争夺西部统治权。开战前,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中闪耀的火焰十字架,并伴有神奇字迹:以此克敌。据称,君士坦丁作战时,命令士兵在头盔和盾牌上漆上了标志基督教的希腊字母,最终大获全胜。君士坦丁将胜利归功于上帝,自此皈依。

公元313年2月,已成为西部唯一奥古斯都的君士坦丁与东部奥古斯都李锡尼在米兰会面,他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君士坦提娅嫁给李锡尼,并劝说后者皈依基督教,两人结成联盟,发布了“米兰敕令”,敕令宣布:任何人愿按基督教徒方式信仰者应自由无条件地保留其信仰,不受任何干扰和干预;无条件归还给基督徒集会的场所;归还基督徒和教会的财产。

自此之后,君士坦丁利用基督教统一思想、强化皇权,而基督教有了皇帝作为保护伞,发展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之后千余年的西方世界,教权和皇权的结合的种子在此时已经埋下。

公元476年,曾经荣耀一时的西罗马被蛮族所灭,但基督教却作为欧洲社会的精神纽带和粘合剂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阅读数 3.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