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主张用《圣经》的权威取代教会的权威;主张用民族的宗教代替罗马教会的普世宗教;主张通过内心的虔诚信仰直接与上帝对话而不通过神职人员。

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父母都信仰基督教的德国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路德从小便耳濡目染,接受了父母亲以及社会中的一些宗教观念。路德21岁时选择放弃学习法律,不顾家人的反对,去艾尔福特城的一个修道院做了修道士。也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执拗的抉择为路德日后能够留名史册并成为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埋下伏笔。

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个公开批判教廷的人。早在十四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威克利夫(曾担任过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就公开发表过《论神权》、《论民权》、《论圣经的真理》等著作来抨击教皇,反对教会滥用财富。在教权强势的中世纪欧洲,可想而知威克利夫被教会视为“异端分子”,遭到了教皇的攻击甚至险些被逮捕,最后在英国国王的保护下才逃过一劫。1384年威克利夫病逝,罗马教皇判处威克利夫为“异端首脑”,派人掘出威克利夫的尸骨并焚烧。

只有当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了,做一件事的时机才成熟。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主张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如一把大火燃遍整个德国,甚至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可见这时发起这场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那么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率先发生在德国?

欧洲的整个中世纪都处在教会教权与世俗的皇权的此起彼伏的斗争中,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的英国、法国等国家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世俗王权空前加强,教会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此时的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毫不例外,罗马教皇也挑软柿子捏,对德国进行经济盘剥与掠夺,德国沦为“教皇的乳牛”,德国普通大众苦不堪言。试想当一个人被强权欺负,怒不敢言时,身边有人为你伸张正义,你也会站起来响应他。

1511年马丁·路德怀着虔诚,景仰的情感,朝圣一般地去到天主教的中心——罗马,但后来他写道“很难描述,而且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那里的龌龊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如果有地狱的话,那么罗马便是地狱。”他心中的神圣之地变成了魔鬼的渊薮,这里虚伪、堕落、腐败。在这次罗马之行后,马丁·路德对罗马教会失望至极,甚至产生愤恨。

1515年,教会派德国大主教阿尔伯特为负责人,通过推销赎罪券来筹集款项,宣称赎罪券可以免除对有罪之人的惩罚,甚至死人的罪过也可以得到赦免,马丁路德对教会此种推销,欺骗行为深恶痛绝。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维滕堡万圣大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论纲》并迅速引起轩然大波,传遍整个欧洲。1520年,马丁·路德公开发表了《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公开信》、《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等论文,标志着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分道扬镳。马丁·路德主张用《圣经》的权威取代教会的权威;主张用民族的宗教代替罗马教会的普世宗教;主张通过内心的虔诚信仰直接与上帝对话而不通过神职人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作为“宗教领域的文艺复兴”,极大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宗教的形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除了精神上的桎梏。

阅读数 4.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