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丘比丘
至今难以确定用途的印加城市遗址,位于山巅之上,美洲本土文明留下的未解之谜

正当西班牙帝国于1519年决定征服中美洲的玛雅与阿兹特克文明时,位在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国仍然偏安一方。但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帝国著名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趁着夜色昏暗,带领不到200名的西班牙士兵与原住民同盟展开伏击。不出两个小时,卡哈马卡(Cajamarca)内尸横片野,皮萨罗几乎不损失一兵一卒便俘虏了印加帝王阿塔瓦尔帕(Ataualpa)。从这一刻起,印加帝国基本上已经灭亡。

没想到,20世纪初,本以为已经从世界上消失的印加文明,又再度重回世人的眼中。但这一次并非什么印加部族延续至今。而是位于库斯科,全境高达2350米的“失落的印加城市”——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远景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又译麻丘比丘。原意为“古老的山”。目前认为马丘比丘是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有趣的是,在近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马丘比丘都被视为化外之地。位于穷乡僻壤的马丘比丘没有让任何一任殖民者提起兴趣,甚至连传教士都未曾到访。

1911年希拉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发现的马丘比丘,并非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别墅,有点类似于罗马庄园,但却更为神圣。整个马丘比丘高原西高东低,由中间绿地的主广场分隔东西。较高的西侧是上城区;较低的东侧是下城区,也称平民区。而位在西侧的上城区,又可细分为北部的神庙区与南部的贵族区。

在神庙区中最著名的,是太阳神庙与拴日石。在印加文明中,太阳神印蒂(Inti)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也是印加文明的守护神。祂被视为创世神维拉科查(Viracocha)的儿子,而印加人则自视为印蒂的后裔。

拴日石

关于太阳崇拜,印加人有一种特殊的建筑,称为“拴日石”(Intihuatana),原意为“扎太阳的地方”。印加文明有着高度发达的天文知识,对于阳历、计时同样有着独特的算法。印加人认为,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其实拴日石并非只在马丘比丘出现,它遍及了印加文明的分布区域。

印加人会通过“拴日石”的影子来判断季节,在每年的春分、秋分两日,太阳会几乎直射拴日石,没有阴影。当地居民便以此安排播种和生产计划。拴日石上唯一突出的角,指向磁北。而拴日石座上的四个角,则分別指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印加人深信太阳神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太阳之子。而每年冬至秘鲁太阳节,这一天太阳距离印加帝国最远,日照时间也最短。印加子民会在此举行祭典,祈求万能之神将他们的太阳拴在这圣石上,而不让其远离。

太阳神庙

除了拴日石,马丘比丘上还有另一个与天文直接相关的太阳神庙,又称为太阳塔,是一座半圆形的建筑。它似乎经过了印加人的精细计算,每年冬至,阳光都会通过庙墙的梯形小窗直射神庙中平铺于地面的花岗岩中心。这与阿布辛贝神庙的日光节、库库尔坎金字塔的“光影蛇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丘比丘的所有建筑物均为经典的印加风格,墙面都是经过精细打磨后的石头制成。不过,奇怪的是,印加人并没有使用任何粘着剂。这与金字塔的情况相同,同样是用沉重的石块堆砌而成。有趣的是,印加人的采石方式与众不同。他们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开凿石料,只会使用周边的石块来建造城市。而马丘比丘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该处的采石场,有许多球状风化后,像洋葱般剥落的石块。虽然,马丘比丘的石砖体量不如埃及金字塔硕大,但同样不适合搬运。在高达2000米的高原上,将如此大量的砖石搬运并堆砌也极为困难。

马丘比丘石墙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是,到底是何原因,让印加人选择在这么荒凉偏僻的高原上建造城市。纵使目前以为是贵族别墅,但这并不能解释马丘比丘的所有建筑。建造一座天空之城,在哪个文明中都是巨大的负担。考古学家在城中发掘的头骨大都属女性。因此,他们甚至推断这些都是为了敬献给太阳神的祭品,而马丘比丘就是一座祭祀城。也许,祭祀太阳神在印加文明中有无法想象的宗教狂热存在。

印加人初次见到西班牙人时,并没有想到他们是给他们带来末日的死神。相反的,乘坐马匹代步的西班牙人,还被印加人认为是必须依靠大羊驼(Lama glama)才能移动虚弱的民族。如此轻敌的代价就是整个印加帝国的覆灭。但实际上,印加文明并非积弱不振,相反的,它之所以能与玛雅、阿兹特克并称美洲古三大文明,正是因为它惊人的高度文明。印加奇普就是一种至今无法解读的记事方法,而熟悉冶炼技术的印加人,对金、银、铜、锡等金属特性更是如数家珍。他们甚至能打造进行开颅手术使用的锋利铜刀。印加帝国之所以被西班牙人戏剧性的瞬间击溃,并非敌人的船坚炮利,而可能是一直以来交恶的临近原住民世仇,还有刚刚落幕的王位继承战争。

阅读数 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