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古城
阿拉伯传说中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神奇圣地。珊瑚宝石色泽般的美丽岩石,造就了绝美的“玫瑰古城”

约旦-佩特拉古城是人类工艺的绝妙展示,它把贫瘠的岩石变成了伟大的奇迹。

——爱德华·道森

在约旦首都安曼南250公里处,佩特拉古城就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是一座沉默的奇迹。整座古城几乎是依岩石雕凿而成,佩特拉一词就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佩特拉遗址的岩石颜色相当丰富,以微红为主,间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在诗里写道:“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也是玫瑰古城名字的由来了。

佩特拉古城独特、壮观,凝聚着人类建筑的精华,具有无与伦比的建筑学、美学价值,但它确实在历史上“消失”过一段时间,因此也成为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古城之一。据考古学家推断,佩特拉是古纳巴泰人的首都,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繁荣,后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三世纪,因海上贸易兴起,佩特拉开始衰落,随后被废弃而成为一座死城;1812年为瑞士旅行家发现而重见天日,这其中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19世纪初,处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由于战乱,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1812年,一位年轻的瑞士探险家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身为“非洲内陆地区 研究促进协会”成员,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尔河的源头。他精心准备着自己的旅行计划,由于要穿越西亚的阿拉伯世界,因此他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在叙利亚和约旦完善他的伊斯兰教的知识。本职工作的便利给他的研究带来了重大机会,在从大马士革去开罗的途中,他听说一个被瓦迪穆萨群山保护的城市竟遭至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破坏。他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对任何陌生人都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他们的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调查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他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名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由于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沿途被误认为伊斯兰教的学者而未引起怀疑。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一切依计划进行: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他眼前,他不露声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马上断定他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记中写道:“瓦迪穆萨的毁灭,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惊人的发现纵然令他激动万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他是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纳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

把视角拉回现代,约旦如今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旅游业是约旦的支柱产业,佩特拉古城更是约旦的国宝。古城的标志性性建筑物——哈兹纳赫殿堂,皇冠般的石龛中雕有天使、圣母等石像。即便年代久远、风化侵蚀相当严重,但是,透过残存的石像和花纹,不难判断它曾经的精美、大气和辉煌。整座宫殿分为正殿和侧殿,石墙上的原始壁画即便暗淡却依然清晰可辨。传说这里是历代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别称“宝库”。

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古罗马剧场的残垣断壁横亘在面前,阶梯形和扇形组合的建筑可同时容纳6000人看戏。这跟土耳其以弗所古城遗址上的古罗马剧场如出一辙。剧场的后面是一大片空旷之地,整座城池依山而建,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一应俱全,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佩特拉古城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大量石窟,其中一座气势恢宏的三层巨窟,正面为典型的古罗马宫殿风格,相传这里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为佩特拉石窟博物馆。

佩特拉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巨大的岩石上至今留有古老东方的石刻痕迹,可以想象,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这里交融,那些骑着骆驼的商人正带着中国的丝绸、茶叶从这里走向远方。这颗沙漠中的珠宝,还将继续无声诉说,等着人类去发现它的故事。

阅读数 4.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