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波斯帝国最耀眼的宫殿,阿巴斯大帝生活起居的地方
“伊斯法罕拥有半个天下。”——波斯谚语
在伊朗旅行,不管是问路还是参观,“广场”都将会是避不开的一个词汇。而伊斯法罕王侯广场之重要,就在于在伊朗各地数不清的广场里,提起“广场”,若无特指,则必称“伊斯法罕王侯广场”。伊斯法罕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重镇。正因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几经易主、毁灭与重建。波斯语中,伊斯法罕意为“军队”,因古波斯时期伊斯法罕曾是军队的集结地而得名。
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又名伊玛目广场,为阿巴斯大帝1602年为迁新都所建,位于伊斯法罕城中心,长512米,宽163米,相当于两个莫斯科红场的面积,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第二大广场。广场中立喷泉,四周建筑林立,是萨非王朝时期建筑风格的精华所在,包括南面的沙阿清真寺,东面的谢克洛佛拉清真寺以及西面的阿里卡普宫 。

阿里卡普宫意为“高高的大门”,是阿巴斯大帝的寝宫、接见外国使节和阅兵的地方 ,慕名而来的旅行者站在阿里卡普宫的平台上俯瞰整个王侯广场,依然可以从想象中一窥400年前广场上阅兵与马球比赛的盛况。王宫顶层是音乐厅,四方墙壁雕刻着精美的乐器花纹。沙阿清真寺又名蓝色清真寺,建于1612-1638年间,是伊朗清真寺建筑美学的巅峰之作。蓝色清真寺以恢弘和精巧著称,门高30米,两侧宣礼塔高42米,以花朵、书法和几何图形作为装饰点缀。相对于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对神佛雕像的推崇,伊斯兰教要求不得体现神形,而以各种花纹与书法雕刻装饰,因而伊朗的书画装饰艺术格外发达。装饰瓷片的贴法是波斯传递下来的古老工艺与新工艺的结合:在外部,陶瓷片被烧制成规整的长方形,单面上色,背面则由建筑艺术家画上各种形状,并标记号码。修建工人根据墙壁所需要修补的形状凿去瓷片多余部分,根据编号、形状和颜色将各种瓷块拼凑成一平方米大小的瓷片,放入穹顶瓣片模具以确定形状和位置。碎瓷片粘好阴干后,再由工人根据顺序和编号将它们粘贴到穹顶外侧。阿巴斯大帝不满于这种古老工艺的耗时,由此催生了新工艺诞生 –艺术家先在大小统一的正方形陶土上完成各种色彩的绘制,再对其进行统一烧制,由此制成瓷片再进行粘贴,这便是清真寺内部墙壁的装饰工艺。
广场上散步的人们津津乐道于蓝色清真寺大门的建造故事:大帝要求广场上所有建筑的正门必须正对广场,对位于广场南部的蓝色清真寺而言正门就必须朝北;但伊斯兰教规定清真寺的轴线必须正对麦加,其东北-西南走向的要求便与国王的要求相冲突。最后,设计师在朝北的正门内又修建了一座内庭,主圣殿的入口朝向东北。从主圣殿出入的时候,便能清晰地感受到方向的差异。主圣殿穹顶下的正中央设一回音石,礼拜时通常会有专人站立,声音在此处形成多次回音,可以传递到整个清真寺。

谢克洛佛拉清真寺建造则较为简单,主要为沙阿王宫内女眷朝拜所建,寺内精心设计的窗格,使光影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幻不断改变,其精美的工艺曾一度被旅行者圣经《Lonely Planet》伊朗版用作封面。谢克洛佛拉清真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台阶直接向上通往入口,没有庭院,也没有宣礼塔。

广场北面是大巴扎所在地,售卖以骆驼骨制成的首饰盒、伊朗著名的地毯还有手工雕刻的蓝色铜盘。这正是这座被誉为”伊朗最古老的集市“延续至今的骄傲之处,数十个世纪过去,这里仍如夏尔丹爵士所描述一般:“伊斯法罕城……巴扎里熙熙攘攘,骑马者需派马倌在前开路,因为常常出现人山人海的情况.....”

集市斑驳的彩灯里偶尔有头顶小食的流动摊贩路过,将旅行者拉入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或许,他们突然跳上飞毯悬浮前进也未尝没有可能。不过这样的幻想总会被商店门口贴的“支付宝”“微信钱包“”visa“”银联“可用的标志迅速拉回现实 – 事实上,这就是那条绵延六千四百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在信息时代的延续。
尽管现世伊朗已经迁都德黑兰,但伊斯法罕 –这古波斯帝国的明珠,它壮观宽阔的伊玛目广场、精美瑰丽的清真寺、人间烟火的大巴扎,仍是伊朗的文化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