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革新、救亡和启蒙。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1898年6月11日,清朝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从此正式开始。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变法持续了共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领导的。他们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政治改革。变法改革虽短暂,以失败告终,却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它在政治领域中是革新,在反对民族压迫上是救亡,在思想文化上是启蒙。

变法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恐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原本和清朝同样受辱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崛起。这引起了国内爱国人士的注意,他们希望像日本那样,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救国救民。
当时,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逐渐强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想有一定的作为。他们在西方世界的刺激下,受到之前洋务运动的影响,具有了维新思想,一部分人就参与了后来的变法。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继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受的第二大刺激。以前,日本一直在学中国的文明,而且被视为东方的弹丸小国。现在,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中国居然被日本如此欺辱。
这个事情引起国人极大的愤慨,成为了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康有为、梁启超得知此消息后,组织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主张,想要救国,历史上称此事为“公车上书”。举人们的上书被大臣拦截了,没有被送到皇帝的手里。

即便如此,“公车上书”仍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康梁等维新派并没有放弃,他们在全国各地,进行着舆论宣传和思想传播。1895年8月,康梁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1898年,谭嗣同等人在湖南创办了《湘学报》。此时,维新派已创办报馆、学会和学堂达300多个。
维新派的宣传准备活动,进行得很热烈。这期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局势更加危急。光绪皇帝在此刺激下,终于下定决心,不甘心当亡国之君,接见了康有为,让他筹划变法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至此,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的内容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和社会五大方面。
政治方面:
开放言路,允许报纸批评时政,允许官员上书,百姓可呈递意见。
精减机构,中央撤销六个衙门,地方上也要精减。
任用新人,维新派谭嗣同、刘光第等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类似秘书。

经济方面:
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重点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
地方上,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提倡兴办实业,保护商务。允许八旗经商,以便他们自谋生计。
文教方面:
废除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大)。设译书局,派遣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裁剪绿营,实行团练,举办民兵,采用西方军事训练。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改试枪炮,停止了有关冷兵器的考核。
社会方面:
破除迷信,将祠堂和庙宇改为学堂。
此外,康有为还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其他的新政,但没有发表,其中很多措施也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戊戌变法开始后,触犯了统治集团中部分人的利益,也影响了帝后的权力消长。1889年,慈禧归政,光绪亲政。实际上,此后的大事还需要慈禧太后的同意。戊戌变法刚开始,慈禧太后并没有反对,她不是传说中的那样守旧,否则光绪帝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开始变法。但是,后来变法影响了慈禧的切身利益,光绪皇帝还“先斩后奏”,罢免了礼部六位堂官,慈禧的态度就逐渐变了。
再加上,当时京城谣言四起,使得政治氛围十分紧张。
此时,维新派人心难安,他们怕局势不利于皇帝,变法难以持续。1898年9月18日,康有为派谭嗣同,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他与袁世凯密谋起兵,诛杀慈禧的亲信荣禄,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袁世凯不敢接受这样的计划,怕被牵连获罪,后来就告密了。
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说维新派的一些人乱政,恳请太后训政。1898年9月20日,光绪皇帝接见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二人亲密交谈。这使慈禧十分不满,觉得自己的威权和利益受到了侵犯。
各种因素促使下,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把光绪皇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瀛台。同天,她宣布“训政”,也就是把大权再次收回自己手里。

慈禧发动的这次政变,被称为“戊戌政变”,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结局。
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变法人士。康梁二人逃走了,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抓。1898年9月28日,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此时,除了京师大学堂留下了,其余的变法新政都被废除了。
那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没有兵。
光绪皇帝想要变法图强的决心可嘉,但是具体实行还需要慈禧太后的同意。例如光绪皇帝急于听取意见,要求奏章不被阻拦。礼部尚书等人不听,光绪帝就罢免了礼部六个官员,还从重处分。但是,这个权力实际上是慈禧太后的。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做事又不讲策略,激起了反对派和慈禧的强烈反击。

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不牢靠。
康有为正式变法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为了给变法找依据,把孔子打扮成了改革的祖师爷,特意作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都没有合理性和说服性。传统的儒家学者不认同,先进的知识分子也不同意。
维新派的措施操之过急。
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使得晚清的变革非常艰难。戊戌变法总共才103天,却下达了110道诏令。突然大量精减官员,仅北京就有十几处闲散衙门,近万人被裁,没有出路。由此,不难看出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态度,他们太急于求成了,非常冒进。
当然,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还有其他因素。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对我国近代化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它也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不管变法给国家带来多大益处,都不能动摇他们统治的根基。所以,腐朽的专制统治就只能等之后的辛亥革命再去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