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卧儿帝国营建的最有名艺术品,帝王对王后深情凝结成的不朽明珠
提起印度,很难不想到泰姬陵。诗人泰戈尔将它描述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泪珠”,德鲁亚德·吉卜林则形容它是“世间一切至纯之物的化身”。阿格拉市近郊,波光粼粼的亚穆那河自泰姬陵背后缓缓流淌而过,倒映着这座举世无双的瑰丽建筑,更见证着流传百年的不朽爱情。

1631年,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贾汗最为钟爱的妻子,蒙塔兹·玛哈尔在生育他们的第14个孩子时难产去世。据说,临终前,玛哈尔向国王索要了4个承诺,其中一项便是为她建造一座举世无匹的壮丽陵寝。心碎的国王因爱妻的死而一夜白头,决定倾全国之力实现她的遗愿。
次年,国王征调了2万名工匠,在亚穆那河畔南岸开启建筑工程。能工巧匠们跋涉万里,从中亚地区带来了先进的镶贴技术,用以将价值连城的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墙壁上,拼缀成美丽的花纹图案。这样一来,每当太阳升起,阳光照入泰姬陵,宝石折射出的光芒便可以将整个建筑笼罩进一片梦幻的云雾中。

如此宏伟的工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单主体建筑就修建了8年之久,整个建筑群则直到1653年才全部建成,花了22年。完工后,沙贾汗国王称赞它美得“令日月为之落泪”。然而,人民体会不到泰姬陵的震撼之美,他们对国王常年横征暴敛的行为不满已久。曾经一度流传着这样的谣言:泰姬陵完工后,沙贾汗为了保证泰姬陵的独一无二,下令砍下所有工匠的双手。甚至有传言说,工匠们的眼睛也被挖了出来。
当然,这些故事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但也足以证明当时为建造泰姬陵,社会矛盾被激化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果然,没过多久,沙贾汗的儿子奥朗则布趁机篡权,将老国王囚禁在了阿格拉堡。此后余生,沙贾汗只能透过房间的一扇窗户眺望爱妻的长眠之所。
1666年,沙贾汗国王去世,与爱妻玛哈尔合葬于泰姬陵。一个世纪后,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趋向衰落,泰姬陵遭到了军队洗劫。尽管在20世纪初,印度政府为泰姬陵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修复工程,但那些陪葬的稀世珍宝却有很大一部分找不回来了。

泰姬陵背临亚穆纳河,长576米,宽293米,占地17万平方米,四周以红砂石墙合围。从南门往里走,进入陵园内部之前会先经过一座高达30米的红色砂岩大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着《古兰经》的经文。
与阴森肃穆的传统墓园不同,泰姬陵虽是亡者之地,却处处彰显着生机勃勃的美丽。穿过大门,首先来到的是观赏花园,布局借鉴了波斯式花园的风格——花园角落设有引水装置,用以将河水引入园内水道。四通八达的水道把正方形的花园分割成了大小相同的4部分,再汇聚于中心的大理石喷泉基座下。每当喷泉喷水时,在阳光的折射下,整个花园都会被浸润出一种玲珑剔透的美。
主道喷泉两边栽种着大量的树木,直直延伸到北部主体建筑区域。四个角落点缀着纯装饰性的40米高白色尖塔,与左右两边以红砂岩建成的清真寺一起,拱卫着中间半透明的白色大理石圆顶建筑,呈现出规整的八角形。每当喷泉静止,与水中倒影辉映的泰姬陵便可以将对称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走近最中心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就可以看到上面雕刻着繁复的花朵,又用成千上万的半宝石镶贴成了精美的图案。拱门却没有再用炫目的珠宝,而是镶贴着更为贵重的碧玉,拼组成漩涡状花纹,托显出正中手写的《古兰经》经文,令人叹为观止。
圆球穹顶的正下方,是蒙塔兹·玛哈尔纪念碑。尽管四周环绕着精美的镂空大理石屏风,屏风上镶贴着数十种宝石,是个再华丽不过的长眠之地,但玛哈尔的遗体并没有埋葬于此。这里只是一座夺人眼球的假墓,真正的玛哈尔王后和沙贾汗国王合葬在了主墓室下上锁的地宫里。

据说地宫中埋藏着更多尘封的秘密。虽然每日阳光都会抚过泰姬陵标志性的伊斯兰圆顶,旁边清真寺内念诵《古兰经》的声音也从未停歇,但一些狂热的印度教徒仍然认为,泰姬陵的前身是12世纪修建的一座湿婆神庙,证据就在上锁的地宫中。这个毫无根据的言论曾经广为流传,并一度为此闹到了印度最高法院,因为他们要求开启地宫,但遭到了当地政府的拒绝。
不过,外界的争执吵嚷穿不透雕刻着《古兰经》的巨大红砂岩门,沙贾汗和玛哈尔的爱情依然隽永而宁静。主墓室不远处,沙贾汗纪念碑矗立在那里,十分突兀地打破了泰姬陵的对称性。这还是和沙贾汗那个篡夺王位的儿子奥朗则布有关。沙贾汗死后,奥朗则布没有为他举行任何葬礼仪式,只将遗体送去与玛哈尔合葬了事,墓碑也是草草树立,自然考虑不到整体建筑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专门蒙塔兹·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外界却一直称呼其为“泰姬陵”。并不是玛哈尔被封为了泰姬,而是“蒙塔兹”是音译,又可以说成“蒙泰姬”,因此在人们口耳相传中,被误称为“泰姬·玛哈尔”,即“Taj Mahal”,陵墓名也就由此而来。千万别把泰姬陵想到泰国去,泰国皇室后妃的陵墓不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