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
深藏在丛林之中的千年之前的佛教之城,柬埔寨王国国旗上飘扬的图案即来自这里

一见到吴哥窟的刹那,人们立刻忘却旅途的疲劳,喜悦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间犹如从沙漠踏足绿洲、从混沌的蛮荒进入灿烂的文明。——《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

你见过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吗?在柬埔寨暹粒坐上热气球,便可以看见印度神话中众神居住的地方。坐在高空向下看,层层高叠的平台上是吴哥窟的庙山,庙山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正中的建筑是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庙山周边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若是步行进入吴哥窟,还能看到更多的神话细节:吴哥窟通道两侧有负责连接着人世间与神灵世界的多头蛇那伽;庙宇中四大门的外壁上有身穿轻纱在天空飞翔的仙女;第二层游廊上附着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的半身与武士;再多走一段还可以看到菩提树下打坐遭七日暴雨的佛陀……印度神话中的32层地狱与37层天堂,吴哥窟内都有。

吴哥窟也称小吴哥、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柬埔寨国旗上的三塔即是吴哥寺的正面像。吴哥寺建于八百多年前,细致的浮雕和宏伟的建筑背后,是一代王权的更替。12世纪初苏利耶跋摩二世弑君夺位,迁都吴哥。由于王位是靠非正统手段继承,苏利耶跋摩二世为巩固威望大兴土木,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作为国庙和他自己的将来升天的太庙。太庙的中殿供奉着印度教三神之一的毗湿奴,但其肉身却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翻版,君王坚信能以这样的方式彰显自己是神之子,是最适合王位的人选。高棉人有神王信仰,在世的国王被认定为万众信奉的国神,民众相信侍奉神王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此生如行正道,来世则投生为王,反之则投胎为奴。吴哥窟仅用三十五年就建造完成,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农民工却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相信勤快的工作可以使他们此生愉快,来世好投胎。

走在吴哥窟的通道上,一定会注意到两侧的多头蛇那伽。多头蛇从印度传入高棉,高棉人视之为水的化身。吴哥窟的多头蛇有三到九个头,都是单数,昂首如扇,威风凛凛。传说中五头蛇是水神,七头蛇是保护神,九头蛇则是至高无上的皇族象征。高棉人奉蛇神那伽为神灵,与中国的龙相似,他们认为那伽能降雨,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护神。在神话故事中,最著名的那伽有曾参与“毗湿奴搅乳海”的那伽之王婆苏吉、毗湿奴大神的忠实伙伴舍沙和专治疗毒蛇咬伤的女蛇神摩纳娑。在吴哥窟,随处都有七头那伽的守护,代表彩虹,是连接天堂和人间的桥梁。

浮雕装饰是吴哥窟艺术的凯旋曲,她与建筑物的总体构图,相辅相成,从不喧宾夺主,东廊庑南壁上刻的是《毗湿奴搅乳海》,全长49米的浮雕上描绘印度《往世书》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印度神话中,神祇也有生老病死,众神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众神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被宇宙海乳海所包围,乳海中蕴藏着可让众神长生不老的甘露。善神(提婆)们和恶神(阿修罗)约定一同搅拌乳海,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然后均分。毗湿奴让大家把草药投入乳海,以须弥山作为搅海的杵;毗湿奴自己化身为巨龟沉入海底,作为承托搅杵的支点;以巨蛇那伽的身体,作为缠绕在须弥山上搅杵的搅绳。九十二个阿修罗持蛇头,八十八个提婆持蛇尾,以轮流拨动巨蛇身体的方式搅拌乳海。经过千年的搅拌,在乳海翻腾的过程中,各种新的生命和宝物随之诞生,最后被众神瓜分。但善神和恶神开始大打出手抢夺甘露,最终在毗湿奴的支持下,善神打败恶神,将他们赶回地狱。《毗湿奴搅乳海》原本是为了体现神灵的贪欲,但当时刻在石壁上是为了强调正义的天神终会获得胜利,毗湿奴会给予正义的神之子无上的权利,而苏耶跋摩二世正是这股正义的代表。

西廊庑南壁上雕刻着印度神话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在北印度的“俱卢之战”。传说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佧拉婆族和班度族,为了争夺王位互相发动战争,他们从西画廊的南、北两端往中间进发,士兵整齐地行军,长官则乘坐马车、象车。在浮雕中间两军相遇,肉搏场面惨烈,千年前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眼前,再往北还可以看见佧拉婆族的指挥官在战斗的第十日中箭倒地。这也象征着苏耶跋摩二世夺取政权,争取周边地区的艰难和坚韧。

在充满神话色彩的神庙中,一砖一石都蕴藏着宗教信仰,以至旅人常常会沉浸其中忘了自己来自何方。当年的统治阶级是印度教最虔诚的信徒也是最精明的君王,但他们殊不知千百年后世人赞叹的并非其自封的神王,而是历经千年的雄伟建筑与独特的宗教文化。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