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广场
法国皇帝高贵的头颅在此被砍下,大革命时代最血腥,也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刑场。

路易十五、革命、协和。一个广场三个名字。

大名,小名,别名。换个名字就断头。

——太阿《证词与眷恋》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757年,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之一。

协和广场见证着巴黎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大革命之后,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安托瓦内特正是在协和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路易十五是波旁王朝的第五位国王,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最后一位国王,也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处决的国王。路易十六于1774年即位,然而他生性昏庸懦弱,重用内克等人为财政总监,实行财政改革,意图缓解法国的财政危机,然而都遭到了失败,并且最终导致了国内政治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生于维也纳,1770年嫁给当时还是法国王储的路易十六。玛丽成为法国王后以后,热衷于宫廷舞会和奢侈玩乐,挥霍无度,大大加深了法国的财政危机,因此也被称为“赤字夫人”。为了填补财政漏洞,路易十六于1789年召开了三级会议,却遭到了市民、农民、城市贫民和资产者等第三等级的抵制,最终导致了局势进一步恶化。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被推下王座,不久就因为勾结外敌、企图镇压革命而被愤怒的民众推上了断头台。路易十六虽然在政治上建树平平,但却是一个出色的工匠。相传,处决路易十六的断头台即为他本人设计、改良而成。

路易十六

玛丽王后

到了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时期,又有数千人在协和广场被处决。断头台周围血腥味太重,以至于路过的牛群都止步于此。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政府的领导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兢兢业业,与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推翻路易十六统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罗伯斯庇尔加入公安委员会后,改组革命法庭,简化审判程序,实行雅各宾专政,以恐怖政策惩罚罪犯和革命的叛徒,史称“恐怖统治”。罗伯斯庇尔的极端手段与过激思想使他饱受后人诟病,关于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广场始建的时候,中心曾经有路易十五骑像,因此当时被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为了呼应时代大势、激荡革命精神,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为了纪念战争年代的结束,满足人民对和平的真诚愿望,断头台处改立方尖碑,“革命广场”也被更名为“协和广场”,从此,曾经夺去数千人生命的广场成为了洗去鲜血、呼唤和平之地。诗人太阿在记述自己欧洲旅行的诗集《证词与眷恋》一书中表达了游历协和广场的感想:

“路易十六、丹东、罗伯斯庇尔,死于同一刽子手,

报应如天气反复,无法预知,左右,

革命者走上断头台,就像落叶,无法改写。”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画作《自由引导人民》

协和广场被护城河环绕,呈八角形,南临塞纳河,东接杜乐丽花园,西望香榭丽舍大街,可直通巴黎凯旋门所在的戴高乐广场。巴黎大多数地标性美景都在协和广场周围,如卢浮宫、爱丽舍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广场中部有造型别致的雕塑群,四周遍布建筑群和人物雕像。协和广场上有造型宏大的喷泉,体现了对希腊古典文化的追思。现存的两座喷泉是罗马圣彼得广场喷泉的复制品,北面是河神喷泉,南面是海神喷泉,造型精美。两组喷泉都是天使戏水、怀抱花卉蔬果的女神、仙子以及诸神头像的造型的结合,体现了和谐的艺术氛围。

协和广场的河神海神喷泉

广场中心是著名的埃及方尖碑,这座碑有23米之高,距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是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赠送给法国的著名文物。方尖碑是埃及除了金字塔之外的又一重要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银等金属材料包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运往法国的方尖碑原供于卢克索神庙前,由整块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出,碑身刻满古埃及象形文字。这块方尖碑体型巨大,运输极为困难,最终在经历了两年半之久的海上航行后抵达了法国。人们在安置方尖碑时发现了它的另一个妙处——方尖碑与协和广场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日晷”,碑体成为了晷针,而协和广场则成了晷面,精妙绝伦。

广场中央的方尖碑

协和广场北面是马德连大教堂,采用了希腊古神庙的建筑样式,又融会着基督教建筑色彩,体现了建筑作为文化艺术载体的多样性。协和广场以西的香榭丽舍大道是法国历史上的政治中枢所在,每年七月十四号的法国国庆大阅兵都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沿街有大皇官与小皇宫等历史建筑,今天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也在这里。 “香榭丽舍”意为“爱丽舍田野”,这种称谓与法国王室有关。历史上,香榭丽舍一带曾是波旁王朝皇室打猎的地方,类似于中国古代皇室贵胄打猎的皇家园林。

香榭丽舍大道

洗去血腥的协和广场阳光明媚,千叶起舞,驻足其中还可以看到柔波荡漾的塞纳河。喷泉喷洒的水珠打湿了象征着往昔强盛帝国的纪念碑,而历史的仇恨与激进的执念也已经逐渐被时光磨平,协和广场已经是一派安宁祥和。过去,人们在这里围观政治犯的处决,参与大革命的恐怖仪式;如今,来到这里的人们则是为了体味历史变迁,从而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实现美好祈愿。

阅读数 2.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