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百花大教堂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第一座伟大建筑,被称作复兴报春花。米开朗基罗都无法复刻的经典。

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模仿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我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

13世纪的佛罗伦萨,已经是一座富裕又繁荣的城市。自视甚高的佛罗伦萨人,一心想要建造出一座让托斯卡尼其它地区教堂相形失色的大教堂,用来取代原本的旧教堂以满足住民的骄傲感。于是,圣母百花大教堂在佛罗伦萨居民的期待中开始动工。大教堂的原址是建于4世纪的圣·雷帕拉塔教堂。1296年,科西莫·迪·乔凡尼·德·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花了175年时间才最终建成,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整座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座堂、圣诺望洗礼堂和乔托钟楼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依然是托斯卡尼地区的明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出名的是它的穹顶,其穹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砖造圆顶。由于其非凡独特,在建造穹顶的过程中也颇有一番波折。大教堂的建造始于1296年,由石匠坎比奥受托设计建造。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在委托坎比奥设计的信中写道:“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开始动工不到6年的时间,坎比奥便去世了,接手的其他石匠还是拿着原来的设计图,继续兴建。教堂施工半个世纪后的1347年,佛罗伦萨遭到欧洲黑死病的传染,短短一年整座城死了将近五分之四的人,工程自然也被迫停止。几年后,城市逐渐恢复生机,大教堂便开始加速动工,此时却发生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原本的设计图在停工的那几年弄丢了。如此巨大的圆顶,设计图也丢失了,面对重建穹顶的任务,当时的设计师几乎都无能为力,建筑者数次尝试均以倒塌收场,甚至有人断言穹顶永远也无法建造,因此圣母百花大教堂经历了一段没有圆顶的日子。

缺少穹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教堂烂尾到1418年,才终于发生转机——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基出现了。他在建筑师的会议上表示,我有办法做成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是具体方法我不能告诉你。与会的人都很惊愕和怀疑。布鲁内列斯基说,“那我换一件事,来证明我有能力做你们做不到的事吧。你们谁能在平面上把这个鸡蛋立起来?不许用手,也不许用支架。”大家的表情和“这个圆顶根本盖不起来”的时候一样。然后布鲁内列斯基就把鸡蛋往桌上一磕,鸡蛋立起来了。就像成功地使鸡蛋立起来一样,布鲁内列斯基也成功地建造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它的秘诀是建两个穹顶:一个在内部,支撑着外部的穹顶,减轻了重量;一个在外部,保护内部的穹顶,两层之间的空隙可以让人顺着阶梯爬到教堂的顶端。

穹顶剖面图

布鲁内列斯基凝神注视着大教堂的雕像

在大教堂的南侧,一座布鲁内列斯基凝望穹顶的雕像,宣告着这位伟大的设计师和他伟大的设计穹顶的存在。但穹顶具体是怎样建造的?今天的我们可以从穹顶的内壁看到砖块是以鱼骨般的人字形结构、螺旋式的互相搭叠而建成的,但整体的架构方式、从角度计算到衔接等,由于布鲁内列斯基担心建筑穹顶的秘密被盗用,没有留下施工手稿,全凭腹稿和空间想象去设计并监督施工,使得这个奥秘直到今天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圣诺望洗礼堂位于主教座堂西边几米处,7世纪时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进行洗礼仪式,包括但丁等许多文艺复兴领袖和美第奇家族成员。洗礼堂的铜门是吉贝尔蒂的杰作:第一套青铜大门(北门)描绘的是新约的场景,这扇门花费了他21年的时间;第二套大门(东门)被米开朗琪罗称赞为“天国之门”,介绍了圣经旧约中的故事,花费了他28年的时间。

圣诺望洗礼堂北门

圣诺望洗礼堂东门

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附属建筑中,最被历史称颂的是位于主教座堂西南面的乔托钟楼。这座钟楼约有13.7米见方、84米高。钟楼的设计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一位与诗人但丁同时代的壁画家乔托,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非凡的画作,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佛罗伦萨当局因此请他设计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钟楼,故这座钟楼又名乔托钟楼。钟楼共有五层,其中第一层分上下两端,为无窗闭合式结构,四面均是由乔托设计的浮雕,内容描绘了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的生活。完成第一层后乔托去世了,二至四层的建造都是按照乔托生前设计的图志完成的,也装饰有大量的浮雕,第五层则是大钟所在之处。

乔托钟楼

如果说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圣母百花大教堂就是这座城市辉煌的象征。漫步在圣母百花大教堂里,仿佛还能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马蹄声,还能看到它的建筑和绘画上闪耀着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光芒。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