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迫害到国教
基督教从耶稣之死到戴克里先的最后一次迫害,包含彼得和保罗传教的重要内容,也包含尼禄等的迫害;《宽容敕令》-《米兰敕令》-君士坦丁临终接受涂油礼-392年成为国教。

基督教的象征物是十字架,我们知道那代表着耶稣基督的死,耶稣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时间大约是公元33年。耶稣死后,他的门徒和追随者仍旧到处奔走传教,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火灾。当时的皇帝是出了名的暴君尼禄,他将火灾的罪责统统加在基督徒的头上,开始了对基督教的大规模迫害。著名的十二门徒只有约翰善终,其余不是被钉死就是被锯死或斩首,出卖了耶稣的那个犹大也上吊死亡。十二门徒之外还有一位基督教最著名的传教士,名叫保罗,《圣经·新约》中一半的篇目都与他有关。保罗经历了数次迫害,屡次逃脱,但是最后仍旧遭受斩首的厄运。罗马帝国采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对付基督徒,比如将基督徒裹在兽皮中扔在太阳下暴晒,兽皮逐渐缩小干枯,里面的人就会窒息死亡,再比如放在黑暗的房间里活活饿死。

彼得倒钉十字架-卡拉瓦乔

尼禄是连母亲都杀的大暴君,他迫害基督徒并不奇怪。但是图拉真皇帝可是勤政爱民,被元老院授予“最优秀的第一公民”,是罗马名声赫赫的五贤君之一;另一位奥勒留皇帝想必大家更为熟悉,他就是著名的《沉思录》的作者,也位列罗马五贤君。他对于基督徒毫不留情,他命令道:只要放弃基督教信仰都可以释放,对于坚持信仰基督教的则投给野兽,如果是罗马公民,则斩首。他所认为的国家宗教必须要崇拜皇权,而基督徒保持信仰凌驾于皇权的上帝,就是对统治根基的侵蚀。可见对基督教的打压和迫害,都是出于政治的目的,与个人品德进行绑定是不合适的。虽然手段有些不近人情,我们也可以在历史中进行批判,但是也要认识到当时的情境,避免简单化理解。

奥勒留雕像

对基督教的迫害持续了3个世纪之久,不知道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基督徒们为了躲避灾祸,只能在地下墓穴等隐蔽的地方举行宗教仪式,以隐蔽的方式继续传教。尽管如此,基督教并没有被消灭,反而如星星之火,在罗马帝国到处传播。

公元302年,戴克里先对基督徒进行了最后一次迫害。313年,君士坦丁一世签署《米兰敕令》,基督教从此在帝国境内合法,可以自由传播。他将帝国的首都迁往君士坦丁堡,下令在耶路撒冷修建圣母大教堂和橄榄山教堂,在耶稣的出生伯利恒修建圣诞教堂。他的母亲海伦娜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据说她曾在晚年游历叙利亚和耶路撒冷,并发现了耶稣的真十字架。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希望帝国有一个统一的教会,他重视通过教义论辩来解决分歧。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义。361年尤利安皇帝上台,对基督教重新进行了打压,他提倡罗马多神信仰,然而363年他就在对波斯的战争中死亡。367年,阿塔纳修写明现在《圣经》包含的篇目,393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在西方终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迫害到成为国教,基督教历经了四个世纪的发展。罗马帝国的迫害,不但没有摧毁基督教,反而促使信徒深入探究教理,使基督教由于迫害而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拥有了更多的信徒,最后终于成长为世界性的宗教。

阅读数 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