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第一次大公会议,确立了“三位一体”等核心教义,为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罗马帝国建立以来,一直都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而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后,由于基督教徒信仰上帝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神,拒绝向罗马神庙献祭,而罗马神庙的最高祭祀是罗马皇帝,这一行为显然侵犯了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故而被视为藐视罗马帝国政权的行为,基督教同时也遭到了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排挤与打压,并被视为异教。
公元64年,罗马城内失火,担任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尼禄皇帝宣称是基督教徒是在城内纵火,罗马帝国各阶层排斥基督教徒的情绪加剧,全国各地开始大肆搜捕、迫害基督徒。基督教会活动因受到了政府的打压而不得不转入地下。
自此两百多年里,由于统治者的更迭变换,各统治者对基督教态度各不相同,基督教也在时而迫害,时而宽容的政治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
直至公元313年,为了获得基督教徒的支持,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与李锡尼在麦地奥兰(现意大利米兰)发表了米兰敕令。米兰敕令表示,罗马帝国的每一任公民都享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返还被没收的基督教会财产,在法律上承认了基督教。自此,基督教从被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被保护和为维护统治而加以利用的政策,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打败李锡尼,统一了罗马帝国,并开始大力扶持基督教的发展。但尽管如此,基督教会内部的矛盾却越加激烈,罗马帝国内基督教徒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分歧。在亚历山大教会内普遍认为圣子(耶稣)与圣父(上帝)同质,而阿里乌一派则认为圣子与圣父类似,两派分歧越来越严重了。

为了解决这一分歧,防止帝国出现信仰意识形态的分化,也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地位。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并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史称第一次尼西亚会议。
会议决定采用何西乌的建议,以该撒利亚主教、教会史家犹西比乌所提出的《尼西亚信经》为基础,确立了三位一体,而什么是三位一体呢?《尼西亚信经》指出,三位一体就是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并且这个神有三个性格,即圣父、圣子、圣灵, 并明确表明圣父与圣子同质,否定了阿里乌派认为耶稣次于圣父的观点。同时依据信经制定了20条教会法规,并将否定教义的人定为异教徒,肯定的则是正统教徒。这次会议同时确立了逾越节,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统治者召集举办宗教会议的形式开辟了先河,确立了影响至今的“三位一体”思想,同时也促进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