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的理念是基于宗教,巴基斯坦在真纳的领导下,要建设成为一个穆斯林国,而印度则成为一个印度教主导的国家。
1947年8月15日,英属印度联邦分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两国的边界线是由一个毫不了解印度国情的律师雷蒙克里夫制定的,他7月8日来到印度,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制定了分治方案,方案在8月15日当天才予以公布。边界线上成百上千的村庄的人们都在互相打听一个问题,他们自己的村子是在巴基斯坦还是在印度?
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大规模的移民就开始了。因为印巴分治的理念是基于宗教,巴基斯坦在真纳的领导下,要建设成为一个穆斯林国,而印度则成为一个印度教主导的国家,因此,被划入巴基斯坦的村庄的印度教徒就不得不收拾行装,背井离乡前往印度,而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则成群结队前往巴基斯坦。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了无数的惨剧,谣言满天飞,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互相强奸妇女,杀戮婴儿,整个过程中,至少有数十万人惨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
甘地和真纳
分治以前,英属印度几乎占据了南亚次大陆的全部,有422万平方公里土地,3.9亿人口,1937年以前还包含如今的缅甸在内。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英国正式殖民印度,印度人便将民族主义精神与传统的印度教的复兴相结合。1885年国大党成立,后来成为引导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政党。
在南亚次大陆成立一个穆斯林国家的理念是1930年由乌尔都语诗人伊克巴尔提出的。穆斯林认为实力强大的国大党只代表印度教徒的利益,而不能回应广大穆斯林的诉求,因此开始极力鼓吹二民族论,争取建立穆斯林国,而这一诉求并不为甘地所代表的国大党所接受。英国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最终放弃建立一个大的印度联邦的计划,而在1947年6月同意将英属印度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接下来就如开头所说,印度与巴基斯坦正式分治。1971年,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分裂,东巴基斯坦改名为孟加拉国。
印巴分治的直接遗留问题自然是难民安置,这“在性质和范围上是一个空前的政治问题”。从巴基斯坦来到印度的难民超过800万,一位从巴基斯坦进入印度的移民写道,他们“像风中的秋叶或片片在风尘中到处散落的破报纸”。其中的一个安置点是俱卢之野,这是印度教典籍《摩诃婆罗多》中般度族与俱卢族交战的地方。分治后这里被用来安置主要来自西旁遮普的难民。一位记者将这里描述为一座居住着30万人的城中城,所有人“像个疯子一样无所事事地坐着”。他们后来分到了东旁遮普逃走的穆斯林的土地,靠着自己的双手耕作,使得一座座乡村重新焕发生机。
俱卢之野的难民营
另一个分治后遗症是印巴之间的数次争端。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北部,其归属问题历经了三次战争至今仍悬而未决,两国之间武装冲突时断时续。目前,两国维持了1948年第一次印巴战争后的停火线,其中三分之一归巴基斯坦,三分之二归印度所有。
印巴分治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长久以来冲突的一个表现,但同时也不应忽视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在临走时埋下了宗教冲突的隐患,给印度和巴基斯坦带来的长久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