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波斯,与中国关系密切,也叫“明教”,常常与拜火教相混
摩尼教是由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216-277)创立的宗教,其于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摩尼诞生于巴比伦北部的玛第奴,他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在他二十四岁(240年)的时候,受到神我的一次最重要的启示,由此确立了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一般认为,摩尼教主要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以及琐罗亚斯德教等教义形成了自己的信仰,传播到东方以后,又增加了一些佛教色彩。摩尼教的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二宗”指世界的两个本原,即黑暗与光明、善与恶,“三际”指世界发展的三个过程,即初际(过去)、中际(现在)和后际(将来)。

摩尼
或许大家对摩尼教这个名称并不熟悉,那么你可能听过它的另一个名称——明教。金庸先生笔下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主角张无忌便是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摩尼教为何又称明教呢?这要从摩尼教与中国的密切关系说起。摩尼教约在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传入中国,《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载:“波斯国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拂多诞为摩尼教经师,《二宗经》为摩尼所著。然摩尼教传入中国不到40年,即在开元二十年(732年)的时候受到唐玄宗的严令禁止,只有西胡可以继续信仰,因此,此时摩尼教并没有收获大量的汉族信徒。直到回鹘可汗碑受到外籍摩尼法师的教化,改信奉摩尼教,摩尼教得到回鹘的支持,回鹘人才普遍信奉该教,再加上唐朝此时与回鹘特殊的关系,移居长安的回鹘人极多,因此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的时候,唐朝才正式允许信奉摩尼教的回鹘人可以建立寺庙传播教义,统称为大明光明寺。摩尼教就是这样仰仗回鹘在中国内地得以流传,然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也遭受到了严重打击,却并未被连根拔起,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摩尼教将一切现象都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若人努力向善,那么善会战胜恶,光明会战胜黑暗,造就光明世界,从而改称明教。

摩尼教经书插图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诸位可能会自然地将明教与拜火教联系起来。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明教的“明”对应光明、火焰,因此明教有着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崇拜火焰,比如说明教总坛熊熊燃烧的圣火以及圣火令。而实际上,对火有着异常崇拜心理的是拜火教,拜火教和明教为两个教派。

拜火教最高主神阿胡拉·马兹达和圣火
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火祆教,是由琐罗亚斯德(前628年~前551年)创立,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被认为是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被伊斯兰教徒称为“拜火教”。琐罗亚斯德在30岁的时候受到神的启示,后来他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主张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即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作者,其创作了世界,同时创造了火。火被认为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是“无限的光明”,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东西,因此他们将拜火视为神圣的职责。除了阿胡拉·马兹达代表光明的善神外,还有代表黑暗的恶神阿赫里曼,两者进行了长期的战斗,最终以阿胡拉·马兹达的胜利结束。可以看出,在拜火徒的眼里,火具有着崇高的地位,火是他们与光明神对话并通往光明的媒介,因此他们极端崇尚火的,他们有专门着用来祭祀的圣火庙,圣火熊熊燃烧昼夜不息。
说到这诸位可能看明白了,摩尼教其实是脱胎于拜火教的,可以说拜火教是摩尼教之源,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而明教是摩尼教与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相融产生的结果,可视为摩尼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