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家-持戒-清规等等重要制度
唐代有一位叫做怀海的禅师,他年事虽高,却依然坚持自己耕种。有一次,他的弟子偷偷把他的锄头等耕田工具藏了起来,希望怀海禅师这日能够好好休息,不要耕作了。见怀海禅师找不到耕作的工具,没有办法劳动,弟子心里松了一口气。只是他却没有想到,当天,怀海禅师什么都没有吃,他拒绝进食。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阻止怀海禅师耕作了。

怀海禅师
听了这个故事,读者也许会十分困惑,为什么这位怀海禅师会拒绝进食呢?其实,这位怀海禅师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居住于百丈岩的百丈怀海,唐贞元五年,怀海禅师对汉传佛教禅门进行改革,制定了《百丈清规》,创建了中国独有的禅林制度。《百丈清规》以寺为单位,对寺庙的管理模式与格局都制定了规则,每个寺设立法堂、僧堂、方丈等制度,僧人分别担任东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种职务,除此之外,还将原始佛教不参与劳动生产,托钵乞食的传统进行了变革,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农禅”,怀海禅师对这条清规亲自执行,因此才会在弟子拿走他的农耕工具而无法工作时拒绝进食。后来,《百丈清规》经过多次修订,用以约束僧人的戒行和寺院生活,基本成为了汉传佛教的通用清规。

农禅
佛教有着严格的寺院制度,近代的寺院主要分为十方与子孙两类。十方寺院的住持可以收几个或者更多的徒弟,经过法卷写明传承后,可授予弟子,也称为法徒,住持继承时可从法徒中选择。十方寺院可以开堂传戒。而子孙寺院的住持只有剃度徒,即亲手剃度的弟子,继承住持可从剃度徒中选择。子孙寺院不可以开堂传戒。

传戒
那么什么又是传戒呢?传戒,其实就是受戒。指的是信众皈依佛教时从授戒师,即可以教授徒弟的师傅处接受佛教戒律,并持戒的宗教仪式。佛教戒律有许多种,可略分为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菩萨戒等。不同佛教的出家人所受的戒律不同,佛教最常见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当信众受戒后,如果心智坚定,愿意受持戒律,即表示他接受了佛教的规约,成为了佛的弟子,也就是说,他真正成为出家人了。
出家其实就是“离开家”的意思,佛教的出家,指的是信众离开家庭生活,进入寺院与僧侣一起生活。出家的过程从皈依开始,然后是剃度,再是穿僧衣、受戒、最后来到寺院中生活。男性的出家人叫做比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尚,女性的出家人叫做比丘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尼姑。不足二十岁的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的女性为沙弥尼。
不管是和尚还是尼姑,沙弥还是沙弥尼,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十方寺还是子孙寺,出家人都要遵守寺院的清规,如在坐夏、坐蜡、游方安单、贴单、打禅七、共出劳作、岁计、肃众、榜状牌示、钟鼓法器等方面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