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崇高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
说到现代主义文学,就不得不提到曾被英、美等国列为禁书的《尤利西斯》,它是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由于其大量的细节描写与意识流手法,也被不少读者和评论家称为“天书”。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都柏林的广告推销员布卢姆与青年教师斯蒂芬在1904年6月16日的十八个小时,后来,每年的6月16日被全世界的乔伊斯书迷纪念为“布卢姆日”。
《尤利西斯》这个标题来源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全书共三部分,十八章,每一章都对应着《奥德赛》的一个故事主题,也对应着一个小时,生动展现了二十世纪爱尔兰都市中单调枯燥的生活与奔忙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出生在都柏林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幼年时家道中落。16岁,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学院修习语言,后又赴巴黎修习医学,22岁时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餐厅服务员诺拉·伯娜科,《尤利西斯》故事发生的日期也就是1904年6月16日,其实是他和妻子第一次约会的时间,后来乔伊斯与妻子离开爱尔兰,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他陆续完成了《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重要作品,影响了诸多年轻作家,甚至也影响了不少科学家。比如“夸克”这个词就由乔伊斯创造,后被物理学家命名一种基本粒子。乔伊斯在欧洲度过了一生中大半的时光,曾先后侨居于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等地,流亡生活对乔伊斯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使他跳脱了民族的局限性,用一种更加开阔悲悯的目光看待爱尔兰,这点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
有人说乔伊斯是爱尔兰的灵魂,即使他常年流亡海外。从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做什么。当时的巴黎名流齐聚,艺术的旋涡将无数人卷了进去,艺术家们开展沙龙、参与聚会,不少人沉迷于这样的生活而忘了艺术的本质。但乔伊斯却没有,在这样的旋涡中,他从不同名流来往,生活简单,出门常常只是去莎士比亚书店,他有自己的目标。后来他也曾回到爱尔兰,又因不认同内乱与民族党派争斗而离开,他热爱爱尔兰,可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书写爱尔兰的坍塌,其实是想要重塑爱尔兰的良心。
作者乔伊斯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尤利西斯》:它是一部关于民族的史诗,也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之间的小故事。史诗是庞大的,发生在一天的故事却是渺小的,那么,《尤利西斯》是怎样做到既庞大又渺小的呢?
故事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青年教师斯蒂芬上完课来到海边开始。斯蒂芬与亲生父亲断绝了关系,渴望找到一位精神上的父亲。而庸碌无为的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在同一个早上为自己和妻子摩莉准备早餐时收到了妻子情人的信,于是他黯然离家。布卢姆的儿子出生没有多久就夭折了,在遇到斯蒂芬后,他找到了失去的孩子,斯蒂芬也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斯蒂芬来到布卢姆的家,布卢姆、斯蒂芬、摩莉三人决定作为一个新的家庭生活下去。《尤利西斯》的史诗性不仅体现在与荷马史诗相平行的故事结构上,对都市生活无比细致的描写也昭示着爱尔兰社会的坍塌与瓦解。而阅读一个人一天日常生活与精神的变化,是在阅读一个人人生的某一个微小的片段,也是在阅读我们的人生的片段,《尤利西斯》不但是两个人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
面对社会的瓦解,民族的坍塌,失去的家园,乔伊斯认为人们依然可以依靠精神去生存。举例而言,布卢姆其实是一个非典型的主角,他并不伟大,并没有崇高的理想,他甚至有很多人性的弱点,比如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和一些吃得像猪一样的同胞在一个餐厅里吃三明治,但同时,即使知道妻子有情人,他也依然爱她,并且理解妻子的痛苦。可以说乔伊斯对人类充满了仁慈与悲悯,他承认人类的弱点,也承认人类的本能与需求,他认为为了某个远大的目标去否认人的弱点与需求是傲慢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对爱尔兰来说,重要的不是民族的复兴,而是民族要有良心,要有灵魂。
那么《尤利西斯》这样的“天书”,究竟是怎么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的呢?这就要讲到《尤利西斯》无比曲折的出版史了。《尤利西斯》最开始在美国文学刊物《小评论》上连载,但由于其中一些关于性与情欲的大胆描写,被美国书籍监察机构认定为淫秽刊物,编辑也因此而获罪。《尤利西斯》完稿后,由于其巨大的争议性,遭到了不少出版商的拒绝,最终由一家名为莎士比亚书店的出版社出版。《尤利西斯》面世后,艾略特、叶芝等著名诗人对它赞不绝口,但也有不少人全盘否定,巨大的争议使得《尤利西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好景不长,不论在英国还是美国,《尤利西斯》被列为禁书并全部销毁。然而,俗话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当《尤利西斯》成为禁书之后,更多的读者反倒是对它充满了好奇,直接导致了盗版盛行。在艾略特与叶芝等作家的推动下,《尤利西斯》被解禁,再次出版后,《尤利西斯》获得了更多的爱好者,成为了二十世纪一部独树一帜的作品。

1922年初版《尤利西斯》
对于中文版的《尤利西斯》,值得一提的是,因其语言艰涩,连钱钟书都曾称翻译《尤利西斯》是“自寻烦恼讨苦吃”,因此直到1982年,才有对《尤利西斯》颇有研究的翻译家金隄着手开始翻译。1993年,由金隄翻译的《尤利西斯》上卷在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这是首部《尤利西斯》中文版。而1994年10月,由萧乾夫妇合作翻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金隄的全译本直到1996才正式面世。
【名家评论】
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而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
——(爱尔兰)叶芝
【扩展阅读】
(美)凯文·伯明翰著,辛彩娜、冯洋译《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而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李宏伟译《尤利西斯自述:詹姆斯·乔伊斯书信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陈恕著《尤利西斯导读》,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