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什么是好的经济制度,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就是鼓励每个人去创造财富的制度。

“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经济学入门必读之书”……这些赞誉都归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说体系的诞生。

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之父”。1723年,他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毕业后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执教,教授过修辞学、文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等课程。1759年,他的伦理学讲义以《道德情操论》为名出版,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764年他辞去工作到欧洲旅行,并结识了伏尔泰、魁奈等名流,三年后回到家乡开始写作《国富论》,并于1776年出版。可惜的是,按他生前立下的遗嘱,斯密的大部分手稿都被销毁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斯密生活的时代,手工业在向工场手工业和机器生产过渡,国内外市场开始膨胀,贸易正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尚处在初始期,但残余的封建势力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思想仍然笼罩着社会,工业革命还处在黎明前的暗夜,社会迫切呼唤新的理论来挣破这些束缚。斯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国富论》。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全书共5篇32章,通过分析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增长。斯密理论的核心是在理性经济人假定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分工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增进国民财富。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人们总是趋于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受干预,那么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斯密这里,自私不等于恶。在斯密之前,法国人孟德维尔有一个著名的“蜜蜂寓言”,他指出个人私欲的满足有助于实现公共利益。

在书中,斯密明确提出了“富国裕民”的目标,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斯密认为只有民众富裕起来了,国家才有可能富强。而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力。前者依赖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的顺畅,后者涉及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他进而主张,在促进国民财富增加的过程中,要取消封建社会政府那一套不适当的干预,消除壁垒,发展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保卫国家安全、维持社会治安、建设公共工程等。

当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还深受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束缚,斯密既批评重商主义关于金银货币就是财富、关税保护的观点,也批判重农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限制工商业的思想。

据说,斯密以《国富论》为武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女王的一本书”,并且注释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起来。”

1776年版《国富论》

《国富论》将经济学从伦理学、道德哲学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理论上,它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基础,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实践上,它成为当时欧美各国经济发展遵循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当然,为了更好的理解斯密,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名家评论】

《国富论》不仅是最为成功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或许是除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外迄今出版的最为成功的科学著作。

——(美)约瑟夫·熊彼特

【扩展阅读】

(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

(英)伊安·罗斯著,张亚萍译《亚当·斯密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a a 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此篇内容在:国富论-1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