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划破北美黑夜的启明星
《常识》如同战斗檄文,唤醒了北美人民的独立意识和对共和政体的向往,鼓舞他们为自由而战,为独立而战。

在世界现代史上,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进程。那个时代,既涌现出了华盛顿、杰弗逊和富兰克林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诞生了《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人权宣言》等影响至今的重要政治文献。而在这些伟人和名篇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叫托马斯·潘恩的英国人(后加入美籍)他那本小册子《常识》,是最响亮的号角。

1737年,潘恩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出身寒门的他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13岁辍学后,他做过裁缝、教师和税吏等工作。后来因不敬言论被革去税吏职务。

和富兰克林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当时,富兰克林在伦敦担任北美常驻英国的贸易代表,两人一见如故。1774年,在富兰克林的引荐下,潘恩前往北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在莱克星顿的枪声中拉开序幕,潘恩登上了历史舞台。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

1776年初,当独立战争处于低潮时,潘恩匿名发表了这本惊骇世俗的小册子,以严密的逻辑论证了英国的罪恶和美国独立的好处,重新吹响了独立的冲锋号。

潘恩首先论述了政府的起源,认为政府不是从来就有的,其存在的意义是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自由。

但英国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条分缕析地解构了英国政体,列举了英王和英国议会的种种罪恶,指出英国对殖民地的动机“是利益而不是情谊”,论证英国并非殖民地居民的祖国。他指出,英国政府不仅是贵族盘剥本国人民的工具,更是宗主国剥削殖民地人民的利器。

在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之后,潘恩分析了北美大陆的现状,从多个角度驳斥了当时盛行的与英国和解的思想,阐述了北美独立的种种好处,并对独立后的北美政治框架进行了构想。最后,潘恩指出,目前的北美大陆在军备、财政、人口和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都为独立提供了保障,再一次表明其坚定独立的决心。

此外,《常识》还描绘了美国政治制度的蓝图。潘恩提出建立共和政体,将各殖民地划分为六至十个不等的选区,每个选区派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参加全国性的大陆会议,以抽签和票选的方式选出一位代表作为会议主席。并且指出,在第一次大陆会议之前,需召开一次北美大陆联合会议,拟定大陆会议的纲领性文件,包括代表人数、代表产生方式和会议日期,并明确各政区的管辖范围。《常识》中的这些构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常识》

《常识》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时,北美殖民地的人口还不足200万,而《常识》总销量却高达50万册,成年男性几乎人手一本。《常识》如同战斗檄文,唤醒了北美人民的独立意识和对共和政体的向往,鼓舞他们为自由而战,为独立而战。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布,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名家评论】

如果没有托马斯·潘恩的这支笔,乔治·华盛顿所举起的剑将是徒然无功。

——(美)约翰·亚当斯

【扩展阅读】

(美)托马斯·潘恩著,柯岚译《美国危机》,上海三联书店,2007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9

aa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此篇内容在:Common Sense-1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