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最光荣
“流血革命没能解决的国王与议会之争,在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中竟然被解决了。”

文/全历史 一口

1689年1月,英国议会全体会议宣布英王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其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共同统治英国,与王冠一同呈上的还有一份限制王权的《权利宣言》,由于这是一次未流血的成功改革,故被称为光荣革命。

奥兰治亲王威廉和英国玛丽公主

《权利宣言》指出,今后国王未经议会允许不可征收赋税、不可更改法律,不可与天主教徒结婚、不可传位给天主教徒,威廉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由此奠定了英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

通过光荣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奠定了英国和平变革模式的历史基础。它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用法治代替了人治,彻底摆脱欧洲大陆天主教对英国的控制,并开创了一种在对抗中融合的历史运动模式。

光荣革命还标志着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从17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英国资产阶级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国家体制,掌握了执政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并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光荣革命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还包括君主立宪制度,这是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政体形式,英国开此先例之后,许多国家借鉴此制度完成了王权到民主的政体转变,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诸如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日本依旧采用此制度。

那么,光荣革命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呢?

首先,光荣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以国王为代表的旧封建势力之间的较量。

17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的队伍和力量迅速的壮大,许多封建时期的旧贵族也采取了崭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成为了资产阶级新贵族。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需要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但当时的英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议会想要权力而不得。

斯图亚特王朝的数位君主都是坚定的王权至上主义者,比如,1603年继位的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大力鼓吹君权神授论调,声称国王是人间的最高权威。他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也不关心海上贸易、不注重海军实力的发展,这些政策让新兴资产阶级大为不满;其继位者查理一世同样独断专行,曾因议会不通过其征税法案,多次解散议会,在位期间一直维持无议会而国王专制的局面。

除此之外,随着圈地运动的展开,大量农奴和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和小资产阶级,英国经历了一个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的阶段。17世纪初,伦敦的人口数量堪称欧洲城市之最,而受王权压制发展缓慢的资本市场根本无力消化如此之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城市平民和失业人口又要承受王室征收的苛捐杂税,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在不断地累积,等待激化。

其次,1642年爆发的内战使英国人意识到,流血的对抗和冲突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们选择以一种非暴力、不流血的方式执行温和的变革。

资产阶级与旧封建势力的对抗引发了1640年内战,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640年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起英吉利共和国。然而,共和国的权力很快落入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的手中,直到克伦威尔逝世,英国又重现陷入混乱。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复辟。查理二世继位后,先是对革命中处死查理一世的相关人员进行血腥清洗;后为与议会抗衡,勾结法王路易十四,又一次上演解散议会的戏码;他还对政府机构中反对国王专政的辉格党人大加迫害,意图清除反对派势力;凡此种种,意味着查理二世的专制手段和野心比革命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动荡和战争给英国带来了破坏和流血牺牲,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很多人深受其害,却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

于是,到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准备再次推翻王政时,他们首先不希望再次将英国带入到战争之中,于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双方互相做出了让步,最终导致变革以这种温和的形式发生。它也是国王与议会斗争的最终解决方式。

最后,詹姆斯二世亲天主教而镇压国教的政策,引起举国上下的不满和反对。

光荣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新教彻底战胜天主教的宗教革命。

经历过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时代的宗教改革,新教的安立甘宗已经成为国教,是英国社会的基础。一方面,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也就是在对天主教的斗争中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反天主教是英国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教会的治理方式和体制有利于社会道德和纪律的维护,教会与国家往往是不可分离的。

光荣革命时期,英国国民大多数是新教徒,新教已深入人心。人们对天主教普遍抱有一种排斥和敌视的态度,尤其在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废除《南特赦令》之后,大批新教胡格诺派信徒遭迫害、残杀,部分人逃至英国,严酷的天主教政策让英国人更加反感天主教势力。

然而,查理二世去世后,继位的詹姆斯二世不仅虔信天主教,还把天主教作为恢复王权专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为此,他任命天主教军官,建立天主教军队,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天主教,并向当时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法国求援,企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1686年,詹姆斯二世要求新教布道者不可传播反对天主教的论述,遭到伦敦主教和副主教的抗议和反对;两年之后,他又一次试图干预国教传播,遭到七名大主教联名上书请愿,他们宣称国王的行为是非法的,此举严重损毁了詹姆斯二世的个人威信。

到1688年,对詹姆斯二世的宗教政策和专制倾向,无论是激进的辉格派还是保守的托利派,都已不能忍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场限制王权的革命势在必行。

那么,这场革命的具体过程如何呢?

其一、准备阶段:詹姆斯二世的宗教立场引发民众、议会、军人的不满。

玛丽王后诞下的男婴成为压倒新教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的王后玛丽生下一名男婴,英国民众原本还抱有一丝希望:詹姆斯二世死后,王位必将传给信奉新教的公主玛丽或安妮,君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有望解决。男婴的诞生让所有人意识到,这位极有可能被培养成天主教徒的王子,才是未来的君主,由此,英国民众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转变。

6月29日,签署请愿书的七名主教被带到法庭接受审判,法庭不顾国王旨意,宣判七人无罪,并将其释放,无数伦敦市民、包括大量军人和下级士兵夹道欢迎,视他们为反抗王权的英雄,。

其二、行动阶段:奥兰治亲王威廉带兵登陆英国,詹姆斯二世被推翻。

6月30日,伦敦主教康普顿、两位托利党领袖和四位辉格党领袖聚在一起,商量致书给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奥兰治的威廉,邀请他率军到英国来反对詹姆斯二世。

11月1日,奥兰治的威廉以保护英国的“宗教、财产和自由”位名率1.4万人渡过英吉利海峡,11月5日,在德文郡登陆,径直向伦敦进军。

12月11日,詹姆斯二世深夜逃出王宫,逃向法国。

其三、互相妥协阶段:奥兰治的威廉继承王位,但需受议会和法律的限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的议会成为掌控实权者。

1689年初,伦敦上下两院联席召开特别会议,决议邀请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出台《权利宣言》,宣言坚持人民应享有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制定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可征税、不能设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

1701年,议会制定《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今后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

经过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王权和议会各得其所,一个得到头衔和最高礼遇,一个得到实权,双方的退让和妥协造就了这场不流血的伟大变革。这场革命同时也为后世树立了非零和博弈的典型范例。

阅读数 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