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中国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险
15世纪最伟大的远洋航行。

文/拾贰酱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使团远航,这是郑和下西洋的开端。从1405年到1433年里,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活动一共进行了七次。

郑和船队从中国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出发,沿东海、南海、泰国湾,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再绕过整个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从亚丁湾进入红海,最远航行至东非马达加斯加北部,到达沿海30多个国家及岛屿。

这次航行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三圈,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郑和航海图》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这次远航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了70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80年。

《郑和航海图》

此外,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还是中国古代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那么,郑和的这一壮举,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一,保持并发展了明朝的朝贡体系。

郑和下西洋使明朝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保持并发展了朝贡体系。郑和船队在保持和平外交的同时,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的统治,消灭了篡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并在东南亚扶植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

郑和下西洋,向各国展示了明朝的强大武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建立起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政治秩序体系,也就是朝贡体系。

第二,开拓了明朝的海外贸易,同时也消耗了国库。

郑和下西洋时携带了大量丝绸、瓷器、茶叶和手工业产品,以及各种金、银、铁器,与各国展开了官方和民间等多个层次的贸易。还剿灭了沿途的海盗(陈祖义集团),保持了东南亚航路的畅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海外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以及香料、珍宝等奢侈品,也相应地输入到明朝,影响了明朝的手工业生产工艺。比如,明朝工匠们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时期瓷器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

永宣青花代表之一: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但也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厚往薄来”,忽视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得远航难以为继。据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对外邦使者有大量赏赐,再加上对郑和船队中两万船员的赏赐,使得国库消耗巨大。

既然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那么此次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明成祖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燕王朱棣(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攻破应天城时(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随即下落不明。当时有传闻称建文帝流亡海外,于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寻找。此后,《罪惟录》《明书》《明史》中都收录了这种说法,但学界对此说法尚有争议。

第二种说法,宣扬国威。

朱棣篡位后,为了凸显自己即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开始寻求国际声望。而且,明太祖时,便试图以武力为后盾,兼以和平方式,来威服众邦,并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华夷体系。

因此,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成祖便多次派使者出使古里、满剌加(马六甲)、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苏门答腊等国。明成祖征服安南(今越南),为郑和后续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有了政治目的之后,举行这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行需要什么条件呢?

第一 ,雄厚的经济实力。明代初期,朱元璋励精图治,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了恢复。我国的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等各方面技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明朝此时的物质条件十分发达。

第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明代福船

元末时江南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造船业,到明初更建立起了大规模官营造船业,据说郑和船队中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即有151米长,61米宽,在当时的世界可以说是庞然巨物。哥伦布远洋航行时,船队中的旗舰也不过22米长,不到8米宽。

此外,牵星术的运用,以及明朝人对罗盘的使用和航海经验的积累,和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都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最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具体过程都是怎样的呢?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利用武力,扫除明朝与东南亚连接的障碍,为恢复朝贡体系打下基础。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与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共造船六十二艘,据说船有四十四丈之长,十八丈宽。从苏州刘家港到福建,再由福建出海,先到占城(今越南中部),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三佛齐旧港,郑和击败了陈祖义海盗集团。其后,郑和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于古里赐其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郑和下西洋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地图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409年夏),明成祖赏赐并下令护送各国使者,彰显大国风范。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腊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今印度西南)和古里为目的地。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1411年6月),郑和参与锡兰山国内政,提高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威信。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出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谋害舟师”,郑和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国王并家属,后明成祖下诏另择贤君。

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船队还朝。

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向更远的地区探索。

永乐十一年(1413年), 成祖命郑和,王景弘等率领二万七千余人,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今马来半岛东),忽鲁谟斯,比剌(今莫桑比克),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古国),孙剌(今东非索法拉)等国。这是郑和船队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到东非麻林迪(肯尼亚)。

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1416年12月28日-1419年8月),朝贡体系平稳发展,各国向明朝进贡诸多珍奇异兽。

明人所说的“麒麟”,实为长颈鹿。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各国使者回国。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5月31日),郑和在泉州行香。同年秋后,郑和率船队出发。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长颈鹿);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船队约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1422年9月3日),明成祖时期最后一次派遣郑和下西洋,此后暂停远洋航行。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拜访的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勿拉湾)、满刺加、甘巴里(今印度西部)、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6月29日-1433年),明宣宗重启远航。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地图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并在此停留半年。同年十二月,郑和船队正式出海,先后拜访了占城、爪哇、旧港宣慰司、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忽鲁谟斯等二十多个国家,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王景弘率领返航,七月六日回到南京。

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和朝廷的反对声中,郑和下西洋终于叫停。与达伽马、哥伦布的航行不同,欧洲人通过掠夺新的土地,把全世界都变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国的赚钱机器。郑和七下西洋的盛事更像是一场夕阳下的狂欢,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航行,失去了金钱的支持,便注定难以为继。

但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人类探索海洋的热情和决心,无疑是15世纪的伟大壮举。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