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的区别不在于遭受什么苦难,而在于什么样的人在受苦。同样受搅动,污泥发出熏人的臭气,而香膏则发出馨香之气。
《上帝之城》的作者——古罗马帝国天主教最重要的思想家、“圣师”奥古斯丁早期其实是生活不检点的“异教徒”,少年期间旷课、打架、偷盗、寻花问柳,并与情人同居生子,后来又因母亲的命令抛弃了情人另寻新欢。为了宽慰心中的罪恶感,奥古斯丁信仰了为放纵生活创造理由的摩尼教。
然而时光荏苒,过透了浪子生活的奥古斯丁发现内心的罪恶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教义得到救赎,转而怀疑起了善与恶的定义。
据奥古斯丁自传《忏悔录》记载,极其痛苦之下,他听到天使的声音在耳边低语:“拿起来,读吧!” 于是他拿起手边的《圣经》,看到圣保罗的赫然教诲:“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宛如一道恬静的光芒射入奥古斯丁阴霾笼罩的内心,自此,奥古斯丁“幡然醒悟”,受洗投入了基督教的怀抱。
公元410年,“永恒之城”罗马陷落。哥特人在古罗马城市的烧杀抢掠引起了非基督教徒对基督教派的责难,认为罗马城的悲剧就源于“基督教所带来的软弱”。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基督情绪,已经成为神父的奥古斯丁开始撰写《上帝之城》:“我对上帝之家的向往因此被点燃,并推动着我去做这座城市的捍卫者,反对指向它的一切非难。”

奥古斯丁撰写《上帝之城》
从“多神教”到“一神教”
奥古斯丁之所以会有这些责难,是因为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格格不入的神话体系。古希腊罗马神话崇尚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格神,与全知全能的基督教上帝泾渭分明。虽然古希腊的先哲们都从不同层面对古希腊的多神教提出了批评,但没有一个人对多神信仰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即使是对诗人毫不客气、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的柏拉图也是如此。
奥古斯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从维护基督教一神论的角度出发,对古希腊多神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建立了自己的神话体系。奥古斯丁一写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后,这部总计22卷,铸造了后世基督教基本概念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洋洋洒洒的细节之外,《上帝之城》却拥有着极其简单的上下两个结构:反驳基督教有害论与建立奥古斯丁本人的神学思想系统。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从因罗马城陷落而产生的对基督教的种种非难谈起,以罗马城始建、罗马帝国往外的征战和向内的政治斗争历史为主线,讨论了自杀、诸神崇拜、上帝、自由意志、三位一体等问题。
简单说来,前5卷谈论古罗马诸神崇拜是否为现实罗马带来了好处;6至10卷进一步论证诸神崇拜也并未让灵魂和永恒受益。卷末奥古斯丁得出结论:早在诸神崇拜的古罗马,就已经发生了大量无可回避的灾难,而且诸神崇拜非但没有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升华,反而加速了人类道德的堕落,所以需要走向基督教来追求圣洁。
据此,奥古斯丁开始建造自己十几年思索的神学宫殿:11至22卷依托《圣经》,勾勒了“上帝之城”与两个“地上之城”(古典的“地上之城”与化为“魔鬼之城”的“地上之城”)的图景。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划分不是空间或地理上的,而是指有着不同追求的社会团体。“原罪”使人失落了生活的完满幸福,但是人没有失去对幸福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一个不愿作国王的人,但找不到不愿幸福的人。
但人类对幸福的共同之爱,却会产生不同的爱的对象的秩序。因为在这个有着上下等级秩序的世界中,既可选择至高至善的上帝,依精神而生活,也可选择下一级的自己,依肉欲而生活。两种爱创建了两座城:爱自己以致轻视上帝的人,组成了地上之城;爱上帝以致轻看自己的人,组成了上帝之城。依托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两种高低结构,天堂、地狱、炼狱、原罪概念在奥古斯丁笔下一一被画出,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连接古希腊与中世纪的中间人,奥古斯丁为基督教开疆了理论的拓土,奠定了之后整个中世纪的发展图景,给了当时饱受诘难的基督徒们坚守的希望。如同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开篇里的断言:“世俗的生活中就是会瓦解的。”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和几个世纪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起,宣告了奥古斯丁的胜利。
【名家评论】
奧古斯丁“爱上帝”的学说比原始基督教的理想,有可能对尘世生活和人类制度怀有更积极的态度。
——(美)弗兰克·梯利
【扩展阅读】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2015
(英)普莱斯著,马百亮译《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中信出版集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