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中世纪的禁书,16世纪的意大利风情画
这些故事也跟天下任何事物一样,能够使人受害,也能够使人得益,这完全要看听故事的人是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

在文学史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驾齐驱。

薄伽丘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是意大利商人的私生子。早年随父亲学习经商,但因为缺乏兴趣所以成果寥寥。失望的父亲又将他送去修习法律,但薄伽丘依旧半途而废。幸运的是,在修习法律期间,薄伽丘得以出入宫廷,结识了博学的诗人、学者、神学家等。同这些人的交往大大启发了薄伽丘对文学的热情。

薄伽丘

好景不长,薄伽丘收到了父亲生意失败的消息,只能返回佛洛伦萨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也许是命运的伏线早已安排妥当,在佛洛伦萨,他又结识了同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彼特拉克。

在与友人的切磋下,薄伽丘翻译了《荷马史诗》,完成了《十日谈》的写作,并主持了对《神曲》的讨论。薄伽丘宣扬“幸福不在神界,而在人间”,而《十日谈》正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充斥着无畏的野兽般的生命力。

《十日谈》的故事发生在1348年。

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尸横遍野,人人朝不保夕,犹如末日的气氛加速了社会秩序的崩溃,放大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十位青年为了躲避瘟疫,结伴到乡间别墅度日,为打发无聊,便提议在这避世的十日间每人讲十个故事。由是,便展开了这由一百个气度诡谲、由人性、权谋、婚姻、宗教、政治奇闻逸事铺就的浮世绘画卷。

《十日谈》油画

《十日谈》的内容并非完全由薄伽丘独创,书中故事的原型大部分来自各地口耳交传的民间故事,薄伽丘在意大利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些故事略作修改,以自己的风格娓娓道来。故事里有为了爱情女扮男装、有勇有谋的公主;有做生意屡战屡败却无心插柳成为巨富的商人;有反失乐园式的婚姻与爱情;有些故事嘲讽了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过度束缚和僧侣的虚伪堕落;有些赞颂爱情的真挚与热烈以及爱情对人性善与美的激发;有些强调现世幸福的无可代替;有些反对特权;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例如莉莎贝达的故事,她的情人被哥哥杀死,在梦中看见情人哭诉着指认自己尸体被丢弃的地方。莉莎贝达偷偷找出情人的尸体,把头颅埋进花盆内,却因为花盆又被哥哥发现并丢弃,最终痛哭而死。看似纷繁杂乱、“良莠不齐”的故事集锦背后其实都在表达一个真诚的理念: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勇气追求真实。

抱着一睹杰作风采的现代读者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十日谈》既无重点也无文采,甚至略显“粗俗”与拖沓。这是因为薄伽丘写作此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修养良好的读者,而是为了那些因为教义规定无法受到智识培训,又“终日无所事事、满脑子谈情说爱的小姐们、夫人们”,所以书中并没有深邃的思考或精巧的语句。因而,现代的读者要读懂《十日谈》之美,需要对中世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中世纪的欧洲笼罩在封建帝制和基督教教会的统治下,人们被教导压抑欲望,囚禁在肉体的牢笼中,毫无灵气。《十日谈》里人类最原始的样貌被真实地呈现,三教九流,或高雅或粗俗,或高尚或卑劣,都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类对自我存在的肯定,而非教皇操控下行将就木的傀儡。

《十日谈》插图

正是《十日谈》的赤裸与真诚揭开了“皇帝的新衣”,引导了文艺复兴对人类本真的热烈追逐。自《十日谈》后,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开始更加直白、真诚地思考人性欲望的存在。

可以说,是黑暗的中世纪成就了薄伽丘,而薄伽丘的如椽妙笔又刻画了当时的升斗小民们的厨房与爱。在阅读《十日谈》时,不必正襟危坐,穷首皓经,只需睁开眼睛,真实地触摸这烟火人间,便可以与这位千年前的大家了然颔首、心有灵犀。

【名家评论】

但丁结束了一个时代,而薄伽丘开创了一个时代。

——(意)弗朗切斯科·德·桑克提斯

【扩展阅读】

(德)雅各·布克哈特 著,何新 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

(德)恩斯特·R. 库尔提乌斯,林振华 译《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7

aa十日谈作者:乔万尼·薄伽丘此篇内容在:Novelleja Decameronesta-1

阅读数 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