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钱时就像果树,果实累累众人团团围住。亲朋纷纷登门,告贷者不计其数。一旦钱尽如成了枯树,众人便再不会光顾。
中国的读者或许会对《一千零一夜》的另一个名字——《天方夜谭》更为熟悉。而《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也正如“天方夜谭”这个成语所形容的那样,起伏诡谲又引人入胜。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皆出自此书。
故事的引子同样是一个浪漫传说:残暴的萨桑国国王因为妻子出轨而决心报复全天下的少女,每日都迎娶一位少女,并在次日结果少女的性命。聪明的宰相之女山鲁佐德为了终结这一恶行自愿入宫,在即将被处刑时提出为国王讲述一个听来的故事。故事一直讲到第二天破晓,恰恰临近结局时山鲁佐德又提出休息的要求,晚上再为国王揭秘。国王无奈,只能应允拖延处刑。就这样山鲁佐德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直将处刑的日子推到了一千零一夜后,被感化的国王放弃了报复。

《一千零一夜》
这是书中浪漫传奇式的著作由来。而现实中的《一千零一夜》,据学者考证,总共有三个来源:波斯故事集《赫左儿·艾夫萨乃》,伊拉克阿巴斯王朝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埃及麦马立克王朝的民间传说。
《一千零一夜》最早的手抄集锦出现在公元8世纪末,12世纪初的埃及人率先将其命名为《一千零一夜》,并随着十字军东征传遍了欧洲。18世纪初,法国人加朗以叙利亚抄本为底本推出法文版,轰动欧洲大陆,掀起了“东方热”。
而传入中国,就已经是20世纪初的事情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作家,例如《基督山伯爵》里伯爵的代号,就叫做“航海家辛巴达”;此外还有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作品,都清晰可见《一千零一夜》的影子。

中译本《一千零一夜》
除了脍炙人口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外,《一千零一夜》里还有更多尚未为人所知的生动故事。例如《航海家辛巴达》几次航海的故事,继承了祖传遗产的辛巴达因挥霍无度,无奈之下变卖剩余家产出发航海谋生。途径一座小岛,人们上岛休息,突然被船长叫起来逃跑,因为所在之处并非固定的小岛,而是一条漂浮的大鱼脊背。九死一生归来的辛巴达再次成为巨贾,但很快厌倦了有钱人的生活,再次出海冒险,见到了如同房子般巨大的鸟蛋、悬崖峭壁上蛇窟里的巨蛇和钻石、可以顶穿大象的犀牛、能让一百多人乘凉的樟脑树,最后冒险完毕辗转回到巴格达,又回归了有钱人平安富足的生活。最后经历了七次航海的辛巴达劝慰贫穷的脚夫:“君切勿胡思乱想,让命运自作安排。人世间瞬息万变,又何必自受煎熬。”
同时,《航海家辛巴达》里也展示了当时繁荣的商贸往来。在辛巴达的故事里,他说:“大家买的买,卖的卖,交换的交换,一路上,生意买卖始终没有中断过。其中织锦、天鹅绒一类的衣料是中国、印度的产品。”当时的阿拉伯,海运技术极为先进,远洋的船只已经配备了如指南针、量角仪等整套航海仪器,还有绘制详细的标有水深和风向的航海图,活动范围也从西欧沿海一直扩大到非洲东岸、亚洲东南等地。
换句话说,《一千零一夜》的价值不仅仅在生动的故事,它同时也是记录当时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例如,吃盐对阿拉伯人来说意味着友情的契约,所以大盗贼去杀阿里巴巴时,拒绝了阿里巴巴特意带来的有盐的饭;又如,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穷人饭菜简陋,所以《朱特和两个哥哥》里的朱特在成为富人后说,“母亲啊,面包、奶酪和你的身份已经不相称了”。还有当时阿拉伯人民对未知的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所以《四色鱼的故事》里说:“按下追溯的念头。已经逝去的事情,别追问:为什么这样演变?因为命运是一切演变的根源。”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在伊斯兰教成为主流前,古阿拉伯人信仰的就是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多神崇拜。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这事实上正是文学的作用:故事打开人最恶劣的本性和最光辉的精神给读者看,让读者从根里出发,去寻找可以取代暴行、懦弱的东西,引导人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同时故事又记录了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流变。如同要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最有趣味又最具体的方式之一是读通《红楼梦》一般,《一千零一夜》也为读者打开了窥探千年前热闹的阿拉伯大巴扎的窗口。
【名家评论】
这些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一一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的语句,表现了东方各民族一一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一一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俄)高尔基
【扩展阅读】
(英)丹尼尔·笛福 著,黄杲炘 译《鲁滨逊漂流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法)大仲马著,周克希 / 韩沪麟 译《基督山伯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