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实验科学方法论之始祖
人类在一堕落时就同时失去他们的天真状态和对于自然万物的统治权。但是这两宗损失就是在此生中也是能够得到某种部分的补救的:前者要靠宗教和信仰,后者则靠技术和科学。

现代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理性与实验”,这一方法论正是依托培根的思想建立起来的。 “一切科学都应该从观察出发”,这一思想让哲学从“最沉重的黑夜里”脱离出来,摆脱了神学的专制和古代先哲们逐渐神化的地位,开启了人类长达几个世纪的启蒙。

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高官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年仅12岁就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大学课程,15岁成为英国驻法国大使的随从。父亲病逝后,培根迫于生计,回到伦敦修习法律,并于21岁取得律师资格。仅仅两年后,23岁的培根当选为国会议员,从政期间先后三次受封爵位。但培根的志向主要还是在学术探索上。他自称“不追随任何前辈足迹的拓荒者”,撰写《新工具》的动机,就是为了给理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也因此成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先驱。

培根

在今天看来,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新工具》中的大部分道理都是人人皆明的“常识”,但退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培根的理论可谓是对科学探索惊世骇俗的重大反叛。

这与亚里士多德设立的“工具论”有关。培根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新工具》,也就是带有革新亚里士多德的“旧工具”的意思。因为单靠先哲们留下的逻辑工具,并不足以获得对自然科学的新知识。

《工具论》中,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演绎逻辑和科学证明才能让人类获得确实可靠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关于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无聊讨论和对神学典籍的墨守陈规也让培根怀疑其真实性——难道真的只需细细研读经典,依靠前人的智慧,运用逻辑推理这样的工具,就能获得对世界的一切真知吗?那么,前人的智慧又从何而来呢?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演,培根发现最终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套统治了学界几百年的理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培根还运用自己生动的文笔,写了一则关于“马有几颗牙齿”的讽刺故事来批判传统迂腐的科学研究方式。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一群经院哲学家之中。他们正在激烈讨论与“针尖上到底能站几位天使”类似的问题,即“一匹马到底有几颗牙齿”。讨论持续了整整十三天,哲学家们也翻遍了所有的典籍,却依旧没有得出确定的答案。哲学家们沮丧之际,一位年轻学者忍不住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出去找一匹马数一数呢?”经院哲学家们听闻此言,大骇,将这位“被撒旦占据头脑”的年轻人斥为异端,逐出了这场正统的科学讨论。又经历了几天,经院哲学家们依旧没有办法得出马到底有几颗牙齿的结论,只能将其断为旷世难题,留待后人解答。

故事虽有夸张,但确实也道出了当时经院学者们进行科研的本质。因而培根批评亚里士多德“使自然哲学成为了逻辑学的奴隶,成为了毫无用处仅仅只有争论的战场”、“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被歪曲的,仅仅只是为了他的教条服务”。于是培根反其道而行之,大胆提出只有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归纳法”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仅且仅能限于观察以及由观察而推得的推论,单凭用概念和逻辑,根本无法充分了解世界。

埋首典籍里的经院哲学家

不过,虽然提出了科学实验的方法论,并记录了所能见到和想到的各式经验观察与科学实验,但毕竟受到时代的条件限制,培根并没有作出什么重大的科学新发现。但这并不能贬低培根的地位。

人类现在习以为常、妇孺皆知的真理,如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在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都是不能为世俗所接受的异端邪说,为了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为培根所反叛的亚里士多德,也是站在反叛其师柏拉图的立场上来推动人类认识进步的。

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归根结底,每一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反叛,都闪烁着人类能动性中最高贵的“怀疑”精神。

【名家评论】

培根是整个实验科学真正的始祖。

——(德)马克思

【扩展阅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余纪元译《工具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

a a 新工具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 作者:培根 此篇内容在:新工具论-1

阅读数 3.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