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本小书酿成一场大战
谁赋予他这种权力让他做我的主人?我不时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凭什么要骑在我的头上,况且他还不如我。

美国总统林肯在《汤姆叔叔的小屋》扉页上写到:“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场大战,就是著名的废奴运动。体弱多病的斯托夫人在其中展现了惊人的力量。

“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早年的斯托夫人迁徙频繁,辗转拜访过肯塔基州、缅因州等地。当时的肯塔基州是美国废奴运动的一大中心,不仅市内经常有慷慨激昂的废奴演说,市外郊区的辛辛那提还是北美各地逃奴的避难所。斯托夫人一家身体力行地帮助过大量奴隶——其亲人的居所里就安置过逃跑的黑奴。

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废奴精神深入斯托夫人的内心。她不仅亲眼目睹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也经历了学校和居住地的反奴隶制讨论,这些都为斯托夫人写就《汤姆叔叔的小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斯托夫人的弟弟因经商往返于新奥尔良与红河郡,归家之时就常将南方奴隶主的暴虐见闻讲述给家人听。斯托夫人对弟弟所讲述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商人奴隶主印象深刻,并将他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从而塑造了小说中凶残的奴隶主莱格利的形象。

1850年前后,斯托夫人受嫂子比彻夫人所托,开始为报纸撰文,以此让更多美国民众知道黑人奴隶水深火热的处境。据斯托夫人本人回忆,《汤姆叔叔的小屋》灵感形成时她正在做礼拜,突然脑海中浮现了一位穷困但坚强的黑人形象,于是她立马飞奔回家,锁上门开始进行写作。因为尚未做好创作准备,写作中途还出现了稿纸不够、只能用食品包装纸的窘况。

最终,《汤姆叔叔的小屋》连载于报纸《民族时代》,一经面世便收获了大量的读者,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南方奴隶主旗下的报纸对小说进行了疯狂的攻击,指责斯托夫人歪曲事实,《汤姆叔叔的小屋》不过是患有精神病的作者幻觉的反应,并不值得阅读。但事实上,当时几乎所有识字的美国人都在阅读这本小说,也正是这本小说,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一般照亮了北美的天空,为美国的废奴运动赢得了几百万的支持者。

斯托夫人

顺从还是反抗?这不是个问题。

《汤姆叔叔的小屋》书中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因股票投资失败,决心卖掉两个奴隶:汤姆与哈利。哈利是谢尔比的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在听到要被转卖的消息后携子连夜出逃在,游过冰冷刺骨、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与在另一个种植场当奴隶的丈夫会和逃亡。逃亡途中一家人幸运地受到了废奴运动支持组织的帮助,最终成功地到达了加拿大——当时对奴隶而言象征自由的国度。

而老奴隶汤姆则是另一种命运。他支持并帮助伊丽莎出逃,但自己却选择留下来服从“命运”。“命运”的安排却是数次“还未得到便已失去”的悲剧。

汤姆被奴隶贩子买下,因机缘巧合救了奴隶主的女儿伊娃而成为了伊娃家的马车夫,与伊娃产生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好景不长,伊娃因病离世,深爱伊娃的父亲根据女儿生前愿望,决定解放自己的黑人奴隶们。造化弄人,汤姆他们还尚未获得自由,伊娃的父亲也去世了,继承了这笔“财产”的奴隶主夫人并没有遵从丈夫和女儿的遗愿,将他们再次拍卖。这次汤姆的主人莱格利对黑人毫无人性,滥用私刑,但逆来顺受的汤姆依然忍受着这一切,直到被鞭打致死。正巧赶来准备重新买回汤姆的谢尔比目击了这一切,深受震动,回到肯塔基以后以汤姆的名义解放了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应该想起自由。"

废奴运动

整个故事都充斥着荒诞的戏剧性事件,但却又同样真实动人。面对因奴隶制度而溃烂的美国,斯托夫人开出了药方:生存,或者死亡;解放,或者被奴役;自由人,或是奴隶,都是选择。

【名家评论】

在决定美国人民命运的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她的影响超过其他的任何一个人。

——(美)克罗・门罗

【扩展阅读】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李美华译《飘》,译林出版社,2000

(美)詹姆斯.M 麦克弗森著,陈文娟 等译《火的考验: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南部》,商务印书馆,1993

a a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 此篇内容在:Uncle Tom's Cabin-1

阅读数 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