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近代思想家中,英国的霍布斯是出了名的长寿。当然,让他青史留名的倒不是因为他活了92岁,而是他在63岁时创作了一部名为《利维坦》的传世巨著。
霍布斯生于1588年,老家在英国南部的维尔特郡。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为普通农妇,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15岁鲤跃龙门,进入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到大贵族卡文迪许家做家庭教师,伴贵族子弟读书学习、周游欧陆,结交学术名流、社会显贵,成功跻身上流社会。

在英国,他做过培根的秘书,与之关系密切;在意大利,他结识大科学家伽利略,成为莫逆之交;流亡巴黎时,又认识了笛卡尔,同他切磋学问。他与国内外哲学家、科学家、王党分子等广泛交游,对他的政治态度、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霍布斯生活的时代,革旧创新,风起云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接近尾声,科学革命如火如荼,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腹腔里的茁壮生长,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席卷英国农村,但王权、贵族、教会在现代化的前夜做最后的挣扎,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日趋激化,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大变动的时代,霍布斯置身期间,深受影响,不能例外。
1640年,是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也是霍布斯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的4月13日,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召开新的国会,但遭到工商阶层和新贵族议员的抵制,查理一世一意孤行,最终解散国会。
王党和议会彻底撕破脸皮,内战的火药桶被引爆。国内武装冲突不断升级,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革命军所向披靡,霍布斯逃往巴黎避难。正是在巴黎期间,他完成了《利维坦》。这本初版于1651年的书,成为近代政治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初版的封面插画——无数小人构成的巨人,头戴王冠,一手持剑、一手持仗,很好地传达了本书的思想主旨。

全书分为四编:
第一编《论人类》,主要论述自然状态和自然法。霍布斯开宗明义,宣布彻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处于机械运动之中,人也一样。
人的本性首先在于自保、生存,但人性本恶,是自私自利、恐惧、贪婪、残暴无情的,自然状态之下人对人互相防范、敌对、争战,像狼与狼一样处于战争状态。
第二编《论国家》,主要论述国家的各种形态、主权以及人的权力等问题。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不可持续,人们在理性地指引下,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将之交付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集体,从而组成国家。国家保障国家安全、维持社会安宁、保护个体安全和财产权利。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第三编《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和第四编《论黑暗王国》,霍布斯将炮火对准了教会。霍布斯无情揭露、抨击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行径,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主张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
他认为,只有国家允许和赞同的信仰才能成为宗教。在他看来,宗教是为了国家统治的利益,为向人们灌输对权力的畏惧和服从才有存在的价值。
可以看出,“利维坦”虽然是一种源于《圣经》的怪兽,但在霍布斯的理论中,这却是人们为了结束人人混战的自然状态而通过契约共同塑造的,是“人造”的,它一旦产生,就拥有绝对的权力,由它来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由它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由此看来,霍布斯最喜欢君主制,认为君主制最完善也就不足为怪了。他认为,最坏的专制政治也强过无政府状态。当然,由于这种利己主义的伦理观,自我保全是人们结成国家的根本动机,因此在国家无力保全自身时,人民就有反抗的权利。当然,这种情况在霍布斯的理论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他认为主权者和人民的利益通常是一致的。
在《利维坦》中,我们看到了平等、唯物主义、自然法、社会契约、科学理性等思想光芒。他一方面承续文艺复兴的余晖,根本否认神的存在,抨击教会的腐败堕落、假仁假义,摧毁以旧约、新约作为真理的信仰基础,撼动了整个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另一方面,他对几何学推崇备至,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从理性和经验中寻找规律,奠定了现代西方国家观。正如罗素所说,“它比以前任何理论,甚至比马基雅维利的学说还近代化。”
当然,如同其他思想家的遭遇一样,真理面前不是一片坦途。《利维坦》中的理想主义惹恼大多数保王党,对旧教会的猛烈攻击又触怒了法国政府,霍布斯不得不潜回英国,归顺革命派。1666年伦敦的瘟疫和大火,霍布斯怕被人贴上渎神、异端的标签,不惜将手边的书稿付之一炬。但他思想的火种已经播下,将会熊熊燃起,势不可挡。
【名家评论】
他若是有错,也是出于过分简单化,并不是因为它的思想基础不现实、偏空想。
——(英)罗素
【扩展阅读】
(英)霍布斯著,应星译《论公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美)A.P.马蒂尼奇著,陈玉明译《霍布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德)卡尔·施米特著,应星译《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