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溃败:土木堡战役
明朝的由盛转衰节点。

公元1449年9月1日,数万明军在边地土木堡附近全军覆没。这不仅是造成明英宗被俘的史诗级溃败,同样也宣告了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降临。此时距离明朝立国尚不足百年,然而,这场必然溃败还是要比真实情况来的晚了一些。从此之后,明朝不再开疆拓土,转而修筑长城,加强北方的防御。

明初对蒙元残军的胜利本身就包含着很大偶然性

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一、蒙古部落和明朝一直存在冲突和战争。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位于南京)称帝,正式开始逐鹿天下。然而,表面的高歌猛进并不能证明自身真正的强势。先前就是由于蒙元贵族们的内耗,给了他在南方大举扩张的机会。加之除陈友谅之外的周边对手,大都没有冲出原势力范围的野心,造成战略局势上的相对孤立。新生的明帝国也依靠这层大背景,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将对手各个击破。

然而,明朝的好运还不止于此。早在13世纪的蒙古黄金时代后,大部分原先的草原部族就分批迁往欧亚大陆各地。因此,本是帝国核心的草原就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等朱元璋的北伐军沿大运河杀到大都门前,皇帝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援军可用。而大批回归牧区的贵族也发现,这片最后的阵地已经因缺乏打理和环境残破而无法自我维持。于是在稍后的明朝与北元对峙阶段,他们就丝毫没有昔日北方强权的豪情,总是因资源不足而陷于被动挨打境地。

1402年,篡位者朱棣靖难之役结束而荣登大位。为了压制开国老臣和巩固自身权势,毅然决然的将都城由南京迁回自己的封地首府--北平。在忙不迭开建紫禁城的同时,也急于收拢全国兵权,并展现自己的绝对强势地位。随后的五次远征漠北,就成为明朝在面上的高光时刻。新皇帝通过聚拢全国资源,到时刻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草原上开展武装游行。虽然从未歼灭过任何势力的有生部队,却能凭借体量造成驱逐胡掳的虚假胜利。加上越南战场的深陷泥潭与郑和下西洋的庞大开支,迅速耗尽了本就积累不多的财政和民生资源。

不过,即便是在此等高光时刻,明朝的军队结构也为日后惨败埋下伏笔。例如在朱棣夺取天下的靖难战争中,就屡次依靠归化蒙古兵为自己攻城拔寨。他本人刚刚宣布崛起义旗,就立刻对北面的宁王封地动手。为的不仅是解除后顾之忧,还要将对方手里的大批蛮族骑兵收入囊中。赶来镇压的南方官军,也因朱元璋时代留下的老传统而拥有不少蒙古裔军户。但他们大都出生在固定的圈养环境中,也就很难在战力等方面与刚刚收编的远亲相提比伦。等到篡位者赢得天下,也不忘将大量精锐的蒙古兵留在京师,改组为精锐的京军三大营。这些归化武士的后裔,也就经常作为压阵力量参与军事行动,几乎经历了明朝此后的所有战争。

初露端倪的新蒙古帝国

也先的新蒙古帝国起源自草原西侧的瓦剌部落

二、瓦剌因贸易互市问题与明朝爆发冲突。

1439年,也先的瓦剌部开始在蒙古高原上崭露头角。虽然早就与朱棣在漠北有过武装冲突,但因为地理位置相对靠西,所以不在明军的日常打击范围之内。而原本可以压制其发展的鞑靼都东部集团,也正是在朱棣开启的北伐战争中损失惨重,给了西方远亲以扩展机遇。乃至土木堡战役前的1443年,瓦剌人还直接南下河西走廊,将原本依附北京宫廷的哈密、沙洲、赤斤等小部落兼并。随后又向东威胁外兴安岭的兀良哈部。至此,一个统御东西草原的新强权便在明朝北境膨胀起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咄咄逼人之势,当时的明朝却没有多少余力进行干涉。这倒不是因为主政的明英宗有多么畏敌避战,而是大部分明军精锐都被牵制在其他战场。由于朱元璋时代留下的卫所制度崩溃,北京宫廷发现自己的地方武装往往已不堪大用。为了对付云南和缅甸边境的麓川土司,他们就不得不从各省抽调精锐前往,甚至要从京师直接动用近卫军部队。随后又由于声势浩大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需要将刚刚平息边境战局的兵马再掉往东南沿海。因此在整个1442-48年之间,也先的北方霸业都没有受到任何打搅。在本国境内疲于奔命的官军,也总是需要数千来自京师或边区的归化蒙古人助阵。

瓦剌人的进攻让明军疲于应付

1449年,瓦剌终于因贸易互市问题而与明朝撕破脸皮。当年7月,也先率领三万蒙古骑兵进攻晋北的边防重镇大同。脱脱不花率领三万偏师进犯辽东。另有阿剌的两万人马进犯毗邻大同的宣府。最后是一支数千人规模的小分队,在西面威胁河西走廊的甘州。一时间,告急文书犹如雪片般飞往京师,战争阴云布满了明朝的北部边疆。

那么,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一、明英宗调集军队,御驾亲征。

面对整整八万蒙古军队的集中挑衅,年轻的明英宗却表现的跃跃欲试。他很快提出要御驾亲征,到第二天就命令全体京营官兵准备出征的行装。许多大臣表示反对,却不敢向皇帝道出明军的真实情况。因此,所有浮于表面的劝谏都被视为怯懦之举,不可能被希望一战的皇帝所采纳。事实上,仅从五军都督府上报的数字来看,京师附近的近卫军部队也不过剩下56000多人。余下编制都为各级官吏的吃空饷来源。皇帝即便能获得其他调遣部队的增援,也不可能对敌人形成规模上的绝对优势。明英宗却依然通过调令,将各路12万兵马拖上前线,走上了不归路。

标准的游牧式胜利

明朝与蒙古部队在土木堡战役中的行军线路

二、明朝军队被蒙古骑兵击溃,明英宗被俘。

1449年8月11日,明英宗和他亲自指挥的近卫军抵达重镇宣府。他们在那里得到消息,已经有三万边军精锐在大同被也先消灭。也就是说,在没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情况下,明军战力根本抵挡不了对手。但皇帝心意已决,带着更多人马向西增援晋北。在半路上目睹了前次溃败的友军尸体,很多首次上战场的新兵蛋子都被吓得魂不守舍。皇帝也感到恐惧,下令全军调头返回。

8月30日,规模庞大的明军行动迟缓,排成漫长的一路纵队,很容易因分头攻击而首尾不能相顾。也先的蒙古部队尾随而至,率先对皇帝的大军发起试探性攻击。明英宗派遣投诚的归化蒙古将领吴克忠率最精锐人马迎击,结果还是被西蒙古骑兵击溃。整个过程不过半天,再次加剧了明朝君臣心中的恐惧感。接着上场的是曾随朱棣北伐的成国公朱勇,和皇帝调拨的四万近卫军主力。但他们却没有在鹞儿岭据险而守,反倒冲出隘口迎敌,结果被也先的骑兵在开阔地带上分割包围,最后落得全军尽没的惨淡下场。

今日的土木堡遗址 依然有明城时的城墙遗迹

8月31日,明英宗与庞大的残军抵达土木堡伏击。他们突然发现,南侧15里的河川却已经被另一支蒙古骑兵占据。那正是先前受命攻打宣府的两万偏师。此时的明军部队,尚有明面上的8万士兵可用。但因为主力溃败,这些余下的老弱病残也很难抵抗两支蒙古大军。除了在构筑过小型要塞的土木堡据守,没有任何进行强行突围的能力。也先聚拢自己的两批人马,发现没有太好的攻坚办法,便对数量更多的对手实施围困。此时天气炎热,由于也先控制着最近的水源,明军士兵口干舌燥。

很快,蒙古人便施展了草原游牧军队所惯用的引诱策略。为了把明军引出防御工事,也先假意答应退兵,让他们前往南侧的河边饮水。结果,干渴的士兵刚离开营地就自乱阵脚,为争相饮水而完全顾不上维持防御队形。恭候多时的蒙古骑兵便痛下杀手,将毫无秩序的明军冲的七零八落。乱军之中,明英宗带着亲兵努力突围。但大部分属下没过多久便被打散,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眼看逃跑没有希望,这位素来好战的君主便选择盘腿呆坐在原地,等着对方来俘虏自己。至于当初随他北伐的12万军队,大部分已经因战损、疾病和开小差而消失殆尽。

外出取水的明军 被合围的蒙古人歼灭

土木堡战役的影响有哪些?

一、土木堡战役的溃败,是当时明军实战水平的最佳体现。

明军在土木堡所遭遇的奇耻大辱,在此之后,明朝将再也凑不出单次10万人规模的远征力量。后人只需总览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会觉得这场失利有多少意外成分存在。因为连被朝廷视为中流砥柱的归化蒙古兵都抵御不住,也就不可能要求地位低下的普通军户来力挽狂澜。

二、明英宗和王振成为昏君和阉宦祸国的代表。

明英宗则因此被后世的很多人视为不通军务的文弱虚君;而被无数人当做替罪羊的大太监王振,也需要为战败承担责任。

阅读数 4.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