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英军在非洲战场面对德军取得重大胜利。

1942年7月时候的大英帝国来说煎熬万分,在北非战场上,德军取得了加查拉战役的胜利,并且攻克了托布鲁克,英军已经退入了埃及,战线完全回到了北非沙漠战役开始之前的状态。

对于英军而言,形势已经到了非常不妙的境地,德军已经跨过边境线进入埃及,苏伊士运河和亚历山大港近在眼前,可是驻守亚历山大港的英军却是压力山大,他们刚刚经历了失败,军心不稳且装备匮乏,急需支援,不过幸运的是,隆美尔带领的非洲军团也面临着补给上的问题,在7月的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轴心国的推进始被阻止于距离亚历山大港仅140千米处,8月底,隆美尔做了进攻亚历山大港最后的尝试,发动了对阿拉姆哈勒法的进攻,但是仍然以失败而告终,还消耗了自己本就不多的补给物资和宝贵的坦克,事实上,他已经丧失了夺取亚历山大港的能力,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都在补给物资、休养生息,准备下个阶段的作战。

英军在防御战中抵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这时,未来的名将蒙哥马利开始崭露头角,而德意联军的后勤依旧窘迫。

英军在这个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克劳德·奥金莱克将军在盟军于加查拉失利之后亲自担任第8军团指挥官,并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后被解职,由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取代。威廉·戈特中将最初被指定为第8军团司令,但他于赴任途中座机遭德军战机击落而身亡,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因而递补上任,并且在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取得了自己的第一次胜利,开始了他走向未来英军第一名将的道路。由于背靠亚历山大港,英军获取补给比起德意军要方便的多。美国在珍珠港被日本袭击之后正式参战,英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宝贵的M4谢尔曼坦克和M10狼獾坦克歼击车,总数达到了500辆左右,这对未来的战斗至关重要。

德军仍然面临补给难题,希特勒再次拒绝了增援非洲军团的申请,在他看来,东线针对高加索的进攻更为重要。马耳他岛上面的盟军航空兵和地中海舰队的存在始终使非洲军团的后勤线路不畅,意大利人拙劣的护航能力让英军屡屡得手,横跨地中海的运输船团损失惨重,使刚刚经历大消耗的非洲军团始终难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到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开战之前,德意军的总兵力只有12万人左右和不足600辆坦克,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性能落后的意大利坦克,而他们面对的英军已经达到了22万人和1100辆坦克,一半以上是M3和M4中型坦克,可以说,由于补给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双方的实力已经完全颠倒了过来并且达到了一个非常悬殊的地步。

在谢尔曼坦克上指挥作战的蒙哥马利

1942年9月,隆美尔的补给状况仍然未有改善,燃料补给已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同时官兵健康状况也非常糟,包括隆美尔本人在内都受到痢疾与黄疸病的影响。早在8月时,隆美尔就要求过最高统帅部派遣古德里安接替他的职务,但遭到拒绝。鉴于目前前线局势稳定,蒙哥马利似乎也不想取得主动权,隆美尔认为可以离开前线,于9月23日回到奥地利休息,其职务由装甲兵上将格奥尔格·史图姆继任,并委任其建造防线的工作。隆美尔临走前说过,若蒙哥马利发动攻击,他会马上赶回非洲。德军在防线上布设了五十多万枚地雷,它们主要由反战车地雷组成,还混有人员杀伤雷。将德军与意大利军交错部署在前线,避免装备落后且战斗意志不佳的意大利军队被英军集中突破然后击败。而英军方面,蒙哥马利丝毫不理会催促发动攻击的丘吉尔的命令,一直累积大量物资与训练军队并且制定周密的计划来设法跨过德军的雷区——反坦克火炮联合防线,这种被称为“恶魔的花园”的防线在之前无数次的挡住了盟军的进攻。蒙哥马利计划穿越德军在北部布设的地雷区,之后通过雷区装甲部队会同德军在雷区后方的装甲预备队进行决战;同时一些盟军部队会在南方佯攻,这样剩余的德意军部队就不会北上增援。他计划用12天的时间分“闯入,混战,击败”这3步骤来取得胜利,并将这个计划命名为“轻足行动”。

在非洲作战的88毫米高射炮,它和雷区的组合长久以来一直是英军装甲部队的噩梦

雷区、炮击、黄沙、坦克大战

10月23日晚,“轻足行动”以882门火炮连续五个半小时的压制炮击拉开序幕,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开始。在炮击结束后,一共有125吨炮弹落到轴心军的阵地上。炮击时那震耳欲聋的声音甚至让盟军炮兵的耳朵流出了血。“轻足行动”这个行动代号是有来源的:首先出击的是步兵,他们不会触发反坦克地雷,所以整个计画叫作“轻足行动”。在步兵向前推进的同时,工兵会为随后的装甲部队开辟一条安全通道,这条通道的宽度会刚刚好能让坦克以一路纵队前进;工兵单位必须在“恶魔的花园”中开辟一条5里长的通道。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由于德军雷区的部署面积很大,这个任务实际上以失败而告终。英军第13军会在南方进行佯攻,与德军第21装甲师和意大利阿利埃特装甲师交战,与此同时,北部的英军第30军会在德军雷区中为英军第10军的装甲师开辟道路。当天晚上10点,第30军的步兵开始推进,德军当面的兵力非常可观,当步兵前进到第一片雷区时,工兵开始为装甲部队开辟通道。第二天凌晨2点,第一批500辆坦克开始推进。凌晨4点,领头的坦克已经进入雷区,但坦克纵队卷起了太多尘土导致能见度变得很差,坦克车队堵塞的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因为能见度差,有一些坦克误入了未被清理的雷区并且造成了损失。

准备射击的英军25磅野战炮

10月24日早晨,对于德军来说是一场灾难。英军的大规模炮击切断了各师彼此之间的通讯,更糟的是,在隆美尔回德国休假期间负责指挥德军的格奥尔格·施登姆将军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不过英军在这个时候也是麻烦不断,密集的雷区给英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英军第30军只清空了第一片雷区,这还不能保证坦克能够安全通过,所以在这一整天里,英军积极地发起了空袭,共出动了1000多架次,而因为缺乏油料和可动的飞机,德意军的空中抵抗相对显得微不足道。就在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开始攻击英军第51师。到了下午4点时,进展仍然很小。傍晚,德国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从基德尼山脊出发去迎击澳大利亚装甲部队,打响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会战。双方一共投入了上百辆坦克,到了晚上一共有半数的坦克被击毁,虽然双方仍在僵持,但是德军损失了宝贵的坦克,他们的损失是难以得到补充的。

发起反击的德军装甲师

隆美尔于10月25日夜回到了北非,他在到达后立即开始评估战役形势。他发现意大利军的特伦托师损失了一半的步兵,第164轻装师损失了两个营,其他大部分部队也经过了高强度的战斗,坦克的损失尤为惨重,所有人都只剩下了一半口粮,而且整个德意军部队剩余的油料储备仅够用三天,形势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个时候的英军麻烦也不小,他们发起的的进攻被德意军暂时抵挡住了。温斯顿·丘吉尔甚至抱怨说:“我们真的不可能找到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吗?”。不过隆美尔在多次反击失败并且逐步被英军压制之后,他已经在开始思考撤退的问题,10月30日的夜晚,澳大利亚第9师突他们第三次尝试中突破了德军防线,最终到达了沿海公路,更加恶化了非洲军团的处境。

最后一击——“增压行动”

11月2日凌晨1点,英军目标为消灭德意军装甲部队并且彻底粉碎其抵抗的“增压行动”开始。这个行动的目标为攻占泰尔阿尔-阿恰齐尔,德意军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次进攻从空军对泰尔阿尔-阿恰齐尔和希迪阿巴德阿尔-拉赫曼的连续七小时轰炸拉开序幕,在此之后是360门火炮连续4个半小时的炮击。最初的攻击任务由新西兰部队军来负责。新西兰部队的指挥官弗雷伯格本不想让他的部队执行这个任务,因为他的部队在之前的作战中已经筋疲力竭了,但是上级没有答应,于是在这个11月的寒冷夜晚,新西兰部队发起了进攻,步兵顺利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是发生了和战役第一天的“轻足行动”一样的状况,那就是直到第二天早晨,工兵才在雷区中开辟了安全通道,因此第9装甲旅无法在夜色的掩护下攻击敌军。破晓时分,德军部署在雷区后方的各种反坦克火炮击毁了一辆又一辆的英军坦克。第9装甲旅没能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有75%的人员伤亡,并且在128辆坦克中有高达102辆被击毁,不过他们终究在轴心军防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现在英军第10军中由雷蒙德·布里格斯率领的英军第1装甲师可以开始与敌人战斗了。

在正午时分英军正面遭遇了120辆德军和意大利军的坦克,这是隆美尔最后的装甲预备队,双方打响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场坦克决战,即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尽管双方损失了大约同样多的坦克,但是这个数量对于英军来说只是一小部分,对于隆美尔来说是装甲预备队几乎是全军覆没,他手里只剩下了30辆左右的坦克,除了撤退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11月4日,英军粉碎了德意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且向纵深穿插,德意军全线溃败,意大利的三个师在断后的过程中全军覆没。截止到这时,德意军已经损失掉了6万人和500余辆坦克,德军的21和15装甲师都收到了重创,两个师加起来仅剩下不足30辆坦克,非洲军团精华散尽,英军毫无疑问的赢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被击毁的三号坦克,隆美尔的装甲反击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一场非常典型的以绝对的后勤物资优势赢得胜利的战役,事实上,双方绝对的后勤差距和补充能力的差距,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战役的胜负,德意军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虽然他们在整场战役中不乏出色的战术表现(英军损失的坦克数量和他们几乎是一样的),但大势已去。

对于英军来说,北非的危局完全解除,大英帝国的命脉也得以保证安全,虽然距离彻底消灭非洲军尚需时日,但是却已经看到了一丝曙光。长久以来,本次战役中处于幕后的美国人的作用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美军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但是如果没有美国所提供的先进坦克,英军很难取得对德意军在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绝对优势,那么是否能取得扭转性的胜利就非常值得怀疑。在沙漠战中,坦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谢尔曼坦克给德意军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虎式坦克到达非洲之前,他们没有任何一种坦克能够在技术指标上超过它。而在这场战役之后,美军也很快就会迎来自己登上舞台的时刻,“火炬”照亮摩洛哥......

阅读数 3.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