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死亡证明书”?主权国家的概念是起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吗?
文/全历史张君恪
1648年5月到10月间,欧洲各国在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天主教盟友与新教势力(瑞典、丹麦、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和盟友法国之间的三十年战争就此结束。西班牙和荷兰共和国的八十年战争也就此结束。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地位。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开创外交会议订立和约的先例,它重新划分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条约签订后,法国、荷兰和瑞典等国开始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还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条约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基于以下两个历史背景。
第一,宗教改革运动引发的三十年战争。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结果引发了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欧洲分裂为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

马丁・路德和《九十五条论纲》
因为宗教政策的不同以及伴随而来的教区划分,再加上领土纠纷,欧洲各国关系越来越紧张。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准备在波希米亚地区复兴天主教,使当地的新教徒遭到大规模的迫害。波西米亚地区爆发了争取独立的白山之战,结果引发了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之间一系列的战争。
第二,欧洲的近代国家开始形成。原先欧洲的各个国家主要是以王国、公国和帝国的形式存在,领土是以国王和贵族的封建领地为基础。国家缺乏独立性和民族性,王朝和教会势力的变动频繁引发领土范围和国家统治结构的变化。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使国家开始摆脱教会的影响;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海外贸易的收入使得君主们能够建立更加高效和集权的政府。君主们对封地和贵族的依赖开始降低。而且在激烈的海外扩张竞争中,君主们意识到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抢占其他国家的海外资源。无论是宗教也好,还是王朝也好,君主不再承认国家以上的权威。一个集权、统一的政府才是国家政权的有力保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才得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谈和条约签订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由于各国的军事冲突还在继续,和谈的前期准备阶段非常漫长,一直没有进入实质谈判阶段。
1643年,各国的外交使团来到事先商定的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的两座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开始会谈。威斯特伐利亚和谈于1644年12月4日正式揭幕,与会代表有一百多人。但决定代表们应该依照什么样的优先秩序进入会场和就座又花了六个月的时间。
第二阶段:谈判阶段。参与谈判的国家很多,而且各种利益和关系错综复杂。频繁的邮政通讯也导致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
1645年6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全权代表来到明斯特之后,涉及实质问题的和谈才真正开始。而战场上的交锋在这时并没有结束。直到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在两次会战中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参战各方才开始正式签订条约。
三十年战争的时间地图
但谈判进展仍然非常缓慢。当时从明斯特到巴黎或维也纳需要十多天的时间,而从瑞典斯德哥尔摩或马德里到谈判地点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一个特殊的邮政系统得以组建,就是为了专门处理使节和君主们往来的信件。
第三阶段:签约阶段。最后签订的条约包括西班牙和荷兰签订的和约、《明斯特条约》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
荷兰与西班牙于1648年5月在明斯特签订了和约。西班牙在和约中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地位。荷兰为了争取国家独立的八十年战争就此终结,并开始作为一个新兴大国迅速崛起。而作为欧洲霸主的西班牙帝国就此衰落。
1648年10月24日,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及其盟友在明斯特签订了《明斯特条约》,与瑞典及其盟友在奥斯纳布吕克签订了《奥斯纳布吕克条约》。
这三份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圣罗马帝国相关事务。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瑞典还获得神圣罗马帝国500万塔勒的赔款。
第二,国际关系法则调整,即各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调整。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但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而帝国皇帝依然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等。
第三,宗教和领土调整。
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臣民不愿改宗者限期迁出;其中归正宗加尔文宗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普法尔茨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维持独立。正式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领导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执政——拿骚的毛里茨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其中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三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勃兰登堡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哈尔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地区。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不仅是三十年战争的终点,还是整个欧洲历史的标志性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是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标志着宗教改革时代的结束和政治革命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