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作家接力连载,我们在日本疫情文学中照见自己
这些作品既是中国人了解当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窗口,也是联系中日两国民心的纽带。很多文章具有跨越语境的普遍意义,让中国读者产生共鸣、反思自身。

作者 李明远

编辑 韩方航

《告白》《图书馆战争》《我要准时下班》《黑色止血钳》等影视作品的原著作者来了,以长篇小说《流浪之月》获今年日本书店大奖的作家凪良汐来了,老作家浅田次郎(《铁道员》《苍穹之昴》)、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也来了……

100位日本作家正集结起来,接力书写疫情时期的文学。

这场名为“Day to Day”的文学连载活动,由日本讲谈社第三文艺部策划,计划邀请100位作家,采用微型小说或随笔的体裁,记录日本紧急状态下的生活。5月1日起,网站以“日记”形式开启免费更新,每天更新一位作家的作品。

参与此次连载活动的部分日本作家签名

除日文版外,此次活动还在网站同步推出中英文版。北京大学日语系助理教授、第十八届野间文艺翻译奖得主岳远坤主持中文翻译工作。

这是疫情期间,日本当代文学一次的特殊尝试。中日两国作家与译者、编辑携手,国内读者得以透过网络、跨越语境,第一时间阅读正在进行中的日本文学创作。这些作品中,读者能看到灾难面前日本作家的思考,也能透过其中关于日本国民生活的书写,照见我们自己。

“谎言”拥有更真实力量

5月1日0点,Day to Day活动官网更新了第一篇“日记”。直木奖获得者、作家辻村深月在微型小说《今天开始的故事》中,记录了一个关于愚人节消失的故事。

作家作品记录的时间,正好是发表日期的一个月前。这样的特殊设定,是因为讲谈社想以最快速度约到作家稿件,同时也希望作家们能以紧急状态中的日本为舞台进行创作。

“开始连载后,我们吃惊地发现,虽然才仅仅过了一个月,却感觉好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读起来反而有一种新鲜感。这说明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 Day to Day活动策划者、日本讲谈社编辑锻冶佑介告诉全历史。

目前发出的作品,一半以上是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有些作家直接化用了自己作品中的经典角色。作家西尾维新曾在小说中塑造了“忘却侦探”掟上今日子一角,改编的日剧由新垣结衣主演。在此次“日记”写作中,西尾维新又沿用这一经典角色,让读者有种阅读小说番外篇的感觉。

新垣结衣在日剧中饰演“忘却侦探”掟上今日子一角。

日本作家擅长讲故事,有私小说的传统。许多作家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写起了私小说。

刚刚获得今年书店大奖的凪良汐这次发表的作品中,主人公也是个获得大奖的作家,在怀孕后得知丈夫在疫情爆发时出轨,而丈夫则刚刚丢了工作,男女双方都碰上种种倒霉事。故事结尾,以丈夫真诚的道歉为契机,转危为安,并以即将诞生的小生命寓意新的希望。这篇小说,因为以作家部分个人体验为基础,让人有种虚实相生的阅读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推理小说家秋吉理香子的私小说中,“我”化身为一名婚礼司仪、单亲妈妈,离婚后带着儿子一起生活。因为疫情影响,“我”几乎没活儿干,于是转行送外卖。送外卖很苦很累,但“我”在回家后突然收到孩子的画作为鼓励,非常窝心。

这些小说让读者相信,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在疫情期间不平常的日子里艰难地怀着希望。

“虚构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谎言,它最大的好处是不受事实约束,可以更全面地展现最真实和丰满的世间百态,有时‘谎言’更能传递真实的力量。”作为翻译者与读者的岳远坤认为,这些作品很少有戾气、抱怨,但不能说没有观点和立场。批判现实是有的,对未来和人性的忧惧是有的,但许多作品的思考都隐藏在了故事里。这种故事不张扬,能打动人。

随笔是“日记”的另一种体裁。它一般记录日常所思所感,适合直接表达观点与情感。5月8日刊出了推理小说家森博嗣(《全部成为F》)的一篇随笔,就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观点。

森博嗣十多年前就已居家办公,他原本就深居简出,很少出门与人见面和吃饭,所以疫情期间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他每天在家“含饴弄狗”,鼓捣飞机模型、庭院小火车。

纵然与普罗大众的生活不同,森博嗣却道出许多人想说又没说出来的心声。“大家都联系过于紧密,社交距离太近,形形色色的聚会、仪式、节日什么的,真是太多了,天天聚在一起喝酒闹得头疼,所以十五年前我不得已向自己宣布‘进入紧急事态’。”

这让人们开始反思,是否可以尝试改变生活方式,多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缺席的灾难文学

日本是灾难文学的大国,无论是大地震、海啸、核爆还是核泄漏等灾难,都是日本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时代背景。这次疫情,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记忆,自然也会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文艺》《文学界》《新潮》等日本的多家纯文学刊物,围绕疫情展开策划。但是,据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海蓝观察,这次疫情来袭后,日本作家有关疫情的发声虽然有,但并不算多。截至4月底,日本文学圈也没有抗疫日记之类的纪实作品,以新冠病毒为题材的虚构文体创作更是滞后。

这种背景下,Day to Day连载活动的开启显得更有意义。

根据小说改编的灾难片《感染列岛》,2009年曾引进中国国内。

自1月底发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日本已与疫情对抗了近4个月。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是日本疫情最焦灼时期。Day to Day连载活动便是在日本政府4月初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一周后发起的。

当时,在日本的社交网站上,谐星的笑点接力和厨师的厨艺接力之类的活动正流行,这些活动的确能够帮助人们忘记焦虑、恐慌的现实。但在这特殊时期,也需要见证历史的记录者。

“我们的重要工作是做书,希望将疫情下的日本社会记录下来,几年后我们依然记得这次教训,努力前行。”锻冶佑介说,现在日本的媒体与社交网站充斥枯燥乏味的语言。比起那些罗列事实的流水账、充满恶意的谩骂之辞、倾诉苦水的哀怨之辞等,他们更希望通过小说家的创作,找回丰富的语言。

4月15日,讲谈社一线编辑开始向自己想约稿的作家发起邀请。到5月2日,已经有62位作家接受邀请。

在这之前的2008年,100个创作者携手就同一题材创作,曾出版过《日本百名漫画家忆停战日》这样的作品。但日本文学史上却鲜有百名作家集体创作的形式。锻冶佑介认为,瘟疫题材的连载创作,更接近《十日谈》的精神。

打捞淹没在主流话语下的普通人

灾难文学创作,从文化记忆角度见证了历史。

“国王惨死的消息沸沸扬扬,而莱尼渔民汉斯的女儿同时溺亡的事情,却无人问起。”日本作家森鸥外短篇小说《泡沫记》结尾最后一段话这样写道。岳远坤向全历史提到这篇作品,因为他相信虚构文学记录历史的价值。

“作家采取小说形式,打捞淹没在主流话语下的普通人形象,这无疑是重要的记录。让那些在灾难中艰难生活甚至被改变命运的普通人,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在他看来,单看连载活动中一篇作品或许意义不大,而一百篇连起来,就是当代日本普通人和日本人心灵的长幅画卷。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灾难片《日本沉没》。

疫情时期创作的文学具备记录历史的功能,但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记录灾难本身。

宅家防疫的艰难阶段,人们被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所冲击。每天的疫情信息对人类的承受力都是一种考验。正如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所说,灾难来临时,悬念也许是最让人恐慌的一个元素。

而Day to Day的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抚慰了心灵。纵览当前已发表的20篇作品,整体上文风平静,给人带来温暖。

作家有川浩作品中,小猫汤姆先生总是深夜叫自己起床,而自己则经常不理会,画面十分温馨可爱。“相信明年春天花儿依然会绽放。而且,汤姆先生和我,明年仍会重复深夜的攻防战。”正面的结尾,向读者传递了力量。

作家吉川哆莉子笔下,因为疫情不能去远方,主人公开始思考远离智能手机的身边的“远方”。走一条陌生的小路,也能带来全新的感动。

作家大崎梢自问:“到夏天,疫情应该就结束了吧。难道会持续更长时间?”后来又自答“连奥运会都延期了呢。原本不可能的事情正接连发生” ,像极了许多人彷徨时的心情。

Day to Day 活动中一些故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似曾相识,能够带领读者“重返现场”,重温国内疫情艰难时期的无助与绝望。这些作品,既是中国人了解当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窗口,也是联系中日两国民心的纽带。很多文章具有跨越语境的普遍意义,这些小故事能让人产生共鸣、带来慰藉,也让人反思自身。

“这让我们体会到,即便大海相隔,人性没有什么不同。而对人性真实的书写,才能让文学跨越地域和时代,打动人的心灵。这也是文学最持久的生命力。”岳远坤说。

一次全面介绍日本当代文学的重要机会

5月6日,@讲谈社北京 微博官宣了Day to Day活动。有读者留言点赞:“这次疫情无疑对人类是巨大的挑战,但越是黑暗,人性的光辉面就会越发闪亮。希望大家团结、 友爱,一起战胜这次‘大战’。”国内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读到活动中的作品,主要靠参与此次活动的译者、编辑的共同努力。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岳远坤回忆说,4月25日,他收到锻冶佑介发来的邀约邮件后,马上接受了翻译邀请。

锻冶佑介邮件里说,确保质量的情况下,速度也很重要。岳远坤觉得每篇1000字左右问题不大,但每天连载也许会遇到困难,接下工作时也说会找有经验的译者朋友帮忙。

岳远坤在朋友圈发了活动预告,提到此次翻译稿费将通过讲谈社全部捐出,用于中日两国需要帮助的新冠肺炎患者。国内的朋友看到后,反应很热烈。

在出版社工作的廖婧在第一时间响应,除了担任部分审校和翻译工作外,在各方面都提供了热心的帮助。“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学编辑和译者,她的加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强心剂。”岳远坤说。此后,陈燕、魏雯、蔡春晓、李筱砚等研究日本文学的学者、优秀译者和编辑也加入到翻译和校对工作中来。

“在这个短视频、长视频、高精度图片横飞的年代,我依然愿意相信文字的力量。”李筱砚留言说。岳远坤得到朋友们的支持,让中文版连载的翻译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岳远坤很看重这次活动在日本文学译介方面的意义。他认为,许多日本新生代作家,是值得期待的。“他们是日本文学的现在,也肩负着日本文学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领东亚文学的风向。”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日本文学的翻译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国内正经历日本文学的第四次翻译高潮。岳远坤说,这次翻译热潮中存在很多问题。日本经典文学译本的重复生产过于严重,而对日本当代文学关注则不够甚至混乱无序。这次多位译者、编辑共同参与的100位日本作家作品翻译介绍,是一次全面介绍日本当代文学的重要机会。

截至5月20日,已经更新20篇作品。

未来,Day to Day还会继续更新80天。80篇新作品依然会翻译成中英文版,第一时间将日本作家对疫情的所思所想传递给世界。讲谈社坚持同步推出中英文版,是希望和世界同步交流信息。

“这次我们的敌人不是某个国家或组织,而是病毒。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这个事实。中国、英国和美国的译者为我们翻译这件事本身,就证明我们可以跨越国境站在一起。” 锻冶佑介最后说,“我想对中国的读者、译者、编辑以及所有的人说,一起加油”。

(Day to Day 中文版网站页面:https://tree-novel.com/works/6b91e79afb164405a3e452e224ba507e.html)

阅读数 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