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
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启了中国最繁荣的时代。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960年2月2日,时任后周殿前都检点的赵匡胤,奉命率领大军,前去迎战传说中正入侵的辽国敌军。

赵匡胤率军行进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的时候,他手下的将士实施了兵变。亲信赵普等人让将士们把准备好的黄袍,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第二天,他领兵返回开封,逼周恭帝禅位,夺取了政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驿兵变”或“陈桥兵变”,又被形象地称为“黄袍加身”。因此,赵匡胤得以建立北宋,成为宋太祖。

宋太祖和宋太宗

这一兵变,和人们通常所知的兵变有所不同,它基本上是兵不血刃。赵匡胤当时已掌握最高军权,他从陈桥驿返回开封,到夺取后周政权,仅遭遇了小的抵抗。事变的整个过程,没有大的流血冲突,就完成了改朝换代。这为赵匡胤赢得了民心,也使北宋政权在后周统治区稳定了局势。

那么,兵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呢?

陈桥兵变,正处于后周主少国疑的时候。兵变前一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了。刚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训才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

当时,五代时期武将掌握朝政的情况在后周仍然存在。赵匡胤因屡立战功,在朝廷得到重用,成为了检校太傅、殿前都检点。

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传来消息说,辽将要大举南侵,盘踞在河东的北汉小朝廷也要跟着一起发兵。后周朝廷没有认真分辨消息是否属实,就急忙寻求对策。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等人,最终决定命赵匡胤领兵出战,给予他军权。

北宋建立在后周政权基础上

因此,赵匡胤的亲信士兵得以发动兵变。那么,兵变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一 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

赵匡胤率军出了开封,走到了距离开封20公里的陈桥驿。傍晚的时候,略通天文的军士苗训看见太阳底下还有一个太阳,其实就是一种日晕现象。苗训说,下面的太阳要吞掉上面的太阳了。这番言论当时在军中就传开了,大家认为这是天下要易主的征兆。

一些赵匡胤的亲信也散布言论,说现在皇帝幼小,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也没有人知道。还不如拥立赵匡胤当皇帝,然后再北征。

当时,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对将士说,太尉忠心,肯定饶不了你们。将士们此时进退两难,考虑到兵变的意图已经流露出来了,如果没有成功,日后朝廷知道了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们决心发动兵变,拥立赵匡胤。

为首的赵光义(赵匡胤弟弟)、赵普等人商议后,就授意士兵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找到了赵匡胤。当时,赵匡胤喝了酒还有醉意,就看到大家把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众人还一齐下跪,尊他为万岁。赵匡胤表示出极大的无奈,最后被迫答应,同时也向部下提了一个条件。他说,你们因贪图富贵,让我当皇帝,就要听我的命令。小皇帝和太后都是我曾侍奉的人,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僚同辈,满城的百姓也都是无辜的,你们不能滥杀一人。他的部下都心照不宣地答应了,接下来众人就准备班师回京。

二 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城,逼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兵变回师,一路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守备都城的禁军将领王审琦等,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他们得知兵变后就进行接应。军队到了陈桥门时,吃了一次闭门羹,守门的人拒不开门,赵匡胤就率军绕路到封邱门,进入开封。

与此同时,后周的大臣们听说赵匡胤等人兵变的消息了。忠于后周的韩通在仓促下,领着少数人马迎战,正好又碰上了兵变前锋王彦昇,被追赶到家里,韩通连同家人被王彦昇所杀。

这场兵变中,韩通被杀是比较血腥的一幕。除此以外,兵变的士兵确实遵守了赵匡胤的命令,对百姓秋毫未犯。考虑到赵匡胤的实力,朝中大臣对其兵变虽不满,也没有激烈地抵抗。在地方上,昭义军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虽有反抗,也很快被赵匡胤灭掉。

960年2月4日,赵匡胤逼周恭帝禅位,降为郑王。随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是为宋太祖,把都城定在了开封。

很多史书对陈桥兵变的准备工作,缺少具体的交代,让人觉得这是一次突发性事件。从后世记载来看,赵匡胤在兵变中是“被迫”当上了皇帝,处于被动的状态,真实历史是否如此已成为一大谜案了。

实际上,从很多地方都可以推断出,赵匡胤就是兵变的策划者:

赵匡胤带兵出征,刚离开京城,开封城就谣传“检点当为天子”。此前,驸马张永德就因为同样的谣言,而引起周世宗柴荣的不满,被免去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正好接替他的职位。由此看来,两次谣言都极有可能是赵匡胤命人散布的,第二次是为赵匡胤夺权做舆论准备。

陈桥兵变的前几天,赵匡胤非常焦虑,还跑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商量。他的姐姐拿着擀面杖就从厨房里跑出来了,还打了赵匡胤一下,说到:“大丈夫行大事,要自己做决定,不要来家里吓唬女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赵匡胤是在预谋一件大事,而且不成功会祸及家人。出征前,他还把家里人都安顿在封禅寺中,这更能说明他为兵变早有准备。

赵匡胤对韩通被杀,表示了意外和不满,杀人者王彦昇还背负了独断专杀的骂名。但是,从一些细节不难发现,韩通不太可能是意外被杀,而是作为政敌被有意除掉的。

韩通家人里,被杀掉的都是几个儿子,而四个女儿和幼子却活下来了。这种杀男不杀女,杀长不杀幼的行为,显然是有用意的。后来,赵匡胤驾幸开宝寺,看到了墙上挂有韩通和其儿子的画像,赶快让人拿掉,可以看出他对韩通的厌恶之情。

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有赖于赵匡胤的实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卓越的谋略和政治素养。赵匡胤等人到底是如何精心谋划篡权夺权的,我们已无从知晓了。

从兵变以后的表现,倒是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兵变进城后,他保证了军队纪律严明,没有破坏百姓生产,没有烧杀抢掠。这些为他赢得了民心,也使得后来的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甚至称他为仁君。

成为皇帝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兵变的一幕重新上演,又策划了“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和财政权都收到了中央,解决了唐朝晚期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儒学兴盛,因“重文抑武”形成了文人政治。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其文化的昌明和思想的繁荣,远超于汉唐。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宋朝)”。

阅读数 9.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