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设两个大陆块以前是紧挨在一起的,甚至构成一个整体的台块。而它的各部分是由于断裂才彼此分开的,然后由于目前还不清楚的力量,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拉开到它们今天的距离。
大陆之间耦合的奇迹、古老动物界亲近关系的巧合,重重若隐若现的线索牵引着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想象。他们凝视着波涛汹涌的海洋,眺望着远方的大陆,思考着自己所站立的这片土地是否真的亘古不变。一百多年前,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偶然将目光从浩渺的天空转向辽阔的海洋和陆地,竟然从此就被深深吸引,义无反顾地暂停原本气象学的研究,来到了这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通过深入的探究和反复的验证,他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引发了地球科学界的哥白尼革命。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
假说的提出
1912年,魏格纳在德国的一个地质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于1915年出版《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对这一假说进行了更加详实的论证。
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为一块统一的“泛大陆”,到中生代早期,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Laurasia),南为冈瓦那古陆(Gondwanaland)。到了三叠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逐渐形成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印度洋板块北漂到亚欧大陆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向西漂移,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山系;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地球逐渐变成现在的模样。

魏格纳所绘大陆漂移假说示意图
这随即引发了地理学界的激烈讨论,许多知名权威对这一大胆甚至有些荒谬的设想持坚决的反对态度,甚至发表了一些粗暴的言论。当时,传统的海陆固定学派根深蒂固,势力异常强大。他们抓住魏格纳学说中某些不充分的证据,特别是对漂移动力的错误解释大做文章,肆意攻击。
质疑声在1920至1930年间达到高峰。如192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大陆漂移讨论会上,一些著名的固定论派学者,肢解、歪曲、抹杀魏格纳从地质学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有力证据,而从当时地球物理学提出的事实和理论计算结果,全盘否定了大陆漂移论。囿于当时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认识水平,魏格纳及其支持者都未能从物理学上令人满意地阐明大陆移动的原因,漂移学说便在保守派的反对声浪中逐渐被埋没。
魏格纳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挫败,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正如魏格纳的亲密挚友伯恩多夫说,“他把促进整个人类的福利视为生活的意义。”由于这一信念的支撑,他克服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大陆漂移的研究中去。1930年,在对格陵兰大陆冰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一去不回,永远沉睡在了皑皑白雪之间。
假说的正名
20世纪50年代英国古地磁学的大发展,又使大陆漂移说得以复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布莱克特等人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是拼合在一起的,这一发现撼动了整个地理学界。终于,在1960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圆满地解释了大陆移动的动因,使漂移学说确立了它不可动摇的地位。
1969年,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了板块构造理论。这一理论将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带来了地震及火山岩浆活动、地壳变质变形作用、大洋的演化等一系列地质活动,而这一切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再到板块构造理论,描述地质学一步步发展为动力地质学,进一步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地质问题;它在根本上改变了海陆永恒的自然观,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人类应为每一个像魏格纳这样划时代的人物的出现而感到庆幸,正是他们凭靠自己的智识和勇气,推动着人类向真理不断前进。在大陆漂移假说第一次被提出时,魏格纳就遭到了学界激烈的反对,只获得了零星的支持。但他不畏权威,独自一人在看似前景黯淡的道路上禹禹独行。他被后人称为地质学界的哥白尼,虽然权威可以一度扼杀新生力量,但科学真理终究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名家评论】
魏格纳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地球物理学家,一个有天才的人,一个坚韧不拔的人,他不畏艰难探索这个问题,并从其他有助于阐明这个问题的学科中获取必要的知识。
——(德)弗拉迪米尔·彼得·柯本
【扩展阅读】
(美)理查德·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63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