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这恐怕是最文艺的“请假条”了。
作者|柴丹书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
文艺青年徐志摩在临别之际,写下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么文艺的告别诗句,不配上海顿的《告别交响曲》,岂不少了些味道?

《告别交响曲》又称《升F小调交响曲》,创作于1772年。这里不得不和大家先说说,海顿自1761年开始在埃斯特哈齐宫廷的岁月。
埃斯特哈奇家族是匈牙利说德语的贵族中,当时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家族,在维也纳东南部拥有广袤的土地,并且对音乐很有兴趣。
在这个家族的所在地埃斯特哈扎,尼古拉・埃斯特哈奇亲王 (1714-1790) 在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官的影响下,建造了一座宫殿。在那里他拥有一个管弦乐队,一个演唱宗教音乐的小教堂和一座歌剧院。

按照那个时期的典型做法,尼古拉亲王雇佣海顿为宫廷的音乐仆人(确实是这个说法),穿上制服,其中包括:穿上白色的袜子,露出白色的袖口,涂上发粉,并按照宫廷的要求作曲。《告别交响曲》就是海顿在为埃斯特哈齐宫廷服务的这三十年间创作的。

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种说法是,作品就是描写离别的曲子:1772年的某日,埃斯特哈奇公爵突然宣布要解散乐队,乐师们得到这个消息立刻变得惴惴不安。想想看,18世纪的欧洲,音乐家的地位根本不比今日,他们很大程度上都依靠来自宫廷和赞助人的薪水得以维持生计。
乐队里很多人都跟海顿一样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作为乐队宫廷长的海顿也很难过,为此他创作了一首交响曲献给公爵,作为一份告别的礼物。正式的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的乐师们无比惆怅,埃斯特哈奇公爵听到这首作品,看到此情此景,还是打消了解散乐队的念头。
你现在可能想问,为什么听到作品就能改变主意了?别急,再继续看一个故事,音乐的魔力就在于此。
这个版本的故事截然相反。有人认为它并不是一部伤感的离别作品,反而是带有一点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离别。
1772这一年,公爵及其家眷在诺吉托拉湖边的宫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连同乐师们几乎全年时间都在这里。大家不能和家人团聚,纷纷把希望寄托在乐师长海顿身上。
海顿也是归心似箭,立刻着手创作了一部交响曲,演奏时,海顿要求乐师们按照总谱上标记好的指示,依次收拾好自己的乐器,并吹灭蜡烛依次离场,最后只留下自己和两个小提琴手在台上孤独地演奏。
当时公爵一定是一脸呆萌的表情......等到最后三人也离开了,公爵终于明白了海顿的暗示,并决定次日一早返程回维也纳,并给所有的乐师们放长假,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故事的真实性,但其实都是想说再见。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首交响曲中的告别之意。这首交响曲是海顿刻意选择了最能代表孤独的“升F小调”,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升F小调的奏鸣曲式,乐队急速合奏,用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主题开始。乐句比较简单,但能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A大调的慢板,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主题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音乐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奏鸣曲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为慢板,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最能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 先是第一双簧管与E调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团员们此时会把谱架上的蜡烛吹熄,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
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听完整曲,你是不是可以理解,热闹惯了的王宫贵族,突然听到这么伤感的作品,确实会很不习惯告别?
海顿一生追求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也有人会觉得他是那种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他在漫长的生涯中忠于职守,孜孜不倦的勤奋工作产生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106首交响曲,大约70首弦乐四重奏,近12部歌剧,52首钢琴奏鸣曲,14首弥撒曲和2部清唱剧。海顿在巴赫逝世(1750年)之前就开始作曲了,直到贝多芬开始创作他的第五交响曲 (1808年) 时,他仍未搁笔。
这样,海顿不仅目睹了,而且比其他任何作曲家都更多地促进了成熟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创造。
尽管拥有了很大的音乐成就,但海顿对传统的18世纪社会所给予他的卑微地位却并无反抗:“我与皇帝、国王和很多大人物都有联系,”他说,“我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很多讨人喜欢的事情,但我并不和这些人相处得过于亲密,我更愿意同和我自己地位相同的人接近。”

2002年8月31日,中国上海音乐厅在原址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正是以这首海顿《告别交响曲》乐曲结束,将剧场灯光一一熄灭,作为告别。
人们当然不仅仅因为告别的场面方式而感动,而是音乐本身挖掘并唤醒了他们心底深处的某种东西,使人们受到感动,这才真正是《告别交响曲》流传至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