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 听到的瞬间,仿佛置身在圣诞节时湿漉漉的伦敦街头。
作者|柴丹书
"假使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亨德尔
英籍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德国哈勒城。

亨德尔在写《水上音乐》时,风光无限,但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他在后半生时,会落到经营的几家剧院纷纷倒闭、创作的音乐无人问津的悲惨境地。
正在山穷水尽之时,《弥赛亚》的出现使他得到了“重生”!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语,意为“救世主”,是旧约圣经中常出现的词,与新约圣经中希腊语“基督”一词同义。讲述了上帝派遣耶稣降临人世,继而受难又复活的全过程。
《弥赛亚》这部清唱剧唱词的手稿是他的朋友查尔斯·詹内斯寄与他的,而这位朋友也是亨德尔另外两部清唱剧《扫罗王》和《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脚本作者。

可当时郁郁不得志的亨德尔,意志消沉,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就把稿子丢在了一边。但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一阵风吹过,其中的一页落在了他脚边,上面写着“鼓起你的勇气”,这强劲有力的唱词,深深激荡着亨德尔的灵魂。
亨德尔便找回了从前的创作热情,马不停蹄地开始为其谱曲,创作灵感犹如泉涌。经过一连二十四天废寝忘食的写作,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清唱剧——《弥赛亚》的手稿。

事实上,这不是他的第一部清唱剧。从1732年开始的二十多年间,亨德尔写了20部清唱剧。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这部《弥赛亚》。1742年4月《弥赛亚》彩排之后,地方报纸对这部新清唱剧的兴趣大增,说它“大大超越了在英国和其他王国演出过的任何此类作品”。由于想看著名的享德尔的这部作品的人太多,女士们被要求不要穿带裙箍的裙子,绅士们被劝告把剑留在家里。就这样,只有600个座位的演出大厅还是挤进了700名观众。
4月13日,《弥赛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亨德尔为感激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将演出全部收入捐赠给了都柏林当地的慈善机构。
之后,他的《弥赛亚》的演出规模不断扩大,场次也越来越多,亨德尔的财富和名声也随之增长。到了晚年,亨德尔在伦敦市中心拥有了一幢豪宅,他还收购名画,其中包括一幅伦勃朗的作品。
1759年4月6日,在科文特皇家歌剧院举行的《弥赛亚》第56场演出中,当时已经74岁高龄的亨德尔拖着垂垂老矣的身躯,亲自指挥并演奏管风琴,当终曲《阿门颂》结束时,他已体力不支地倒在了管风琴前。
几天之后,他便与世长辞。4月20日,在伦敦的西敏寺大教堂,3000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作曲家手持《弥赛亚》中的一首咏叹调的塑像被树立在他的坟墓之上。

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整体性的感受与认知之后,是时候揭开大家心中存在的隐秘疑问了:清唱剧究竟是什么呢?
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一般在音乐厅或教堂演出,有较具体的戏剧情节,大多为管弦乐队伴奏,歌词多取自《圣经》,其声乐部分由咏叹调、宣叙调及各种重唱和合唱组成,且通常会有一位“旁白者”来介绍剧中的各个角色,使情节更加连贯完整。

18世纪30年代,在伦敦的歌剧越来越不赚钱的情况下,清唱剧对亨德尔来说成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替换物。他可以辞掉脾气暴躁和花销昂贵的阉人歌手和头牌女伶,他也不用再支付那些精美的布景和服装。
他利用古老的英国人对合唱的热爱,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开发一个新的、无人涉足的市场——英国的清教徒、卫理公会派和成长中的福音教派的信徒,他们以一种不信任甚至轻蔑的眼光看待外国的歌剧。与意大利歌剧相比,这种清唱剧是用英语演唱的,因此这种体裁更加受到英国社会广大阶层的喜爱。
我们来看看《弥赛亚》作品本身吧!
《弥赛亚》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救世主降临的预言及他的诞生;第二部分,救世主为全人类作出牺牲;第三部分,救世主战胜死亡,面对最终的审判,描述了每个信徒接受耶稣基督的庇佑,依靠神、信仰神,满存希望,战胜一切,迎接光辉有福的日子。
在《弥赛亚》全剧57个唱段中,合唱占据了大多数,在第二部分“受难和得救”的23首中就有11首合唱。
而《哈利路亚》就是这第二部分的终曲,也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段合唱,其歌词是:哈利路亚!我们的神,全能者做王,直到永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的原意为“赞美耶和华”,和歌词的大意也十分契合。这首大合唱是一首具有惊人表现力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大合唱队的多声部创造出丰富而激动人心的织体。
然而实际上,亨德尔最初在都柏林上演《弥赛亚》时所用的合唱队比我们今天使用的要小得多。它的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声部都分别只有大约四名歌手,女高音声部由六名唱诗班男孩进行演唱,乐队的编制也同样较小。

在《哈利路亚》中,大家听不到悲伤、自怜,听到的只有自信、喜悦和胜利。这是由悲剧变成的喜剧,是由堕落化成的崇高,是由信仰造就的胜利。它是永恒的、神圣的,也是是纯粹的、宽广的。
听众会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戏剧的一个参与者。据说乔治二世国王在第一次听到时还起身致敬,由此建立了一个听众为“哈利路亚”合唱起立的传统。
作为亨德尔音乐中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弥赛亚》在每年的圣诞节和复活节都会上演,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无数的演出团体仍然会演唱它。亨德尔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面对死亡这一如此令人悲痛的命运,还能被自己毕生的艺术结晶——《弥赛亚》的美好旋律包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