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孤注一掷的钢铁碰撞
经此一战,东线德军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库尔斯克会战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场大型会战,也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以其规模之巨大,交战之激烈名垂青史。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4辆坦克。会战期间还发生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此战过后,东线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苏军掌握了主动权,把战线一路向西推进。

当时,经历了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之后,东线德军费了很大力气才稳住战线,他们此时已经无力全面进攻,只余下发动重点进攻的能力。在冬季的较量过后,1943年春季的东线战场暂时归于平静,在东线南部以库尔斯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德军高层认为需要发动一场夏季攻势,用漂亮的合围战术铲除这一突出部,拉直战线,同时还能包围消灭大量苏军,以此扳回主动权,提振部队士气,同时向同盟国传达“德军的武装力量坚不可摧”的信息,可谓一举多得。但这个战役计划在德军内部争论颇为激烈,反对者如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早有防范,进攻无法收到奇袭效果,而且,鉴于世界局势,“我们是否占领了库尔斯克,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饶是如此,在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执意要求下,代号堡垒行动(Operation Citadel)的库尔斯克作战还是被提上了日程。

按照计划,德军应在库尔斯克发动堡垒行动,不过进攻时间却一拖再拖。东线战场春季降水频繁,泥泞异常,部队行动非常困难,实力虚弱的德军部队也需要休整补充。与此同时,德军的航空侦察表明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构筑了三道纵深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进攻会变得非常困难。负责库尔斯克北线进攻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古德里安上将都反对这个计划,甚至希特勒本人也显得犹豫不决,不过最终,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德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坚持下,堡垒行动最终还是得以落实。促成这个结果的因素,除了德军自身对于钳形战术的自信之外,也来源于即将大规模亮相于库尔斯克战场的一系列新式武器,它们包括了虎式重型坦克,黑豹坦克和费迪南德自行反坦克炮。德军高层认为,凭借着这样的新型武器,德军将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夺取胜利,并重夺东线战场的控制权。

前线沉寂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后,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得到情报,认为德军即将于翌日凌晨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苏军率先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击,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这个战争是由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下属部队发起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联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抵挡,被迫后退,苏军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是德军还是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

德军的黑豹中型坦克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的损失,但其自身存在许多设计和质量问题,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攻城锤”的作用。

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苏军被迫取消了原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

随后,负责库尔斯克南部防御的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南边的别尔哥罗德方向达成突破。在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进攻,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两日的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后来,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进攻主要目标。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村庄。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村庄,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经过一天的战斗,伤亡惨重的两军各自退出了战场。苏军战术上失败了,德军虽然宣称取胜,实际上他们却没能守住普罗霍罗夫卡村庄,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又进一步的充实了防守力量,由于控制住了阵地,多数受损的苏军坦克也得到了回收和维修。

党卫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在北线, 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以装甲坚固的费迪南德自行反坦克炮打头阵发动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苏军顽强地守住了两翼阵地。翌日,北线苏军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斗展开了。经过激战,苏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被击毁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德军虽给苏军造成很大伤亡,但苏军仍控制着交通枢纽波内里等一些重要据点,使得德军无法继续推进。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此时,德第9集团军已经没有能力继续进攻,莫德尔被迫转入防御。

被苏军缴获的费迪南自行反坦克炮,其庞大的体积和骇人的战斗力着实吓了苏军一大跳,使得苏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几乎所有德军无炮塔战斗车辆都叫作“费迪南德”。

对于德军而言,库尔斯克地区的战斗已经陷入僵局,而且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行动,抽调部分德军部队赶赴意大利,以应对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带来的危机,其他部队就地转入防守。这一决定,是希特勒召集曼施坦因等人所宣布的,曼斯坦因强烈反对,他认为苏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再坚持进攻十几天,德军就能取得胜利。基于对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虽然终止了堡垒行动,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并给曼斯坦因派遣了12万人增援部队加强进攻战役,这样一来德军的进攻兵力最终达到了90万余人。

曼施坦因又一次低估了苏军预备队的规模。以及苏军的反攻力度,多次进攻都没有成效,而此时库尔斯克北部以及意大利的局势却日益恶化,这促使希特勒最终取消了进攻,德军开始后撤,双方战线基本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这场战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库尔斯克战役可以被看作东线战场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发动进攻战役,选择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士气一蹶不振,苏联红军开始大规模反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线战场的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从此之后,苏军一路收复失地,并最终攻克柏林。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