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母亲都会唱的歌丨舒伯特《摇篮曲》
阅读Tips:轻轻拍拍身边你爱的人,温暖入睡吧。

作者|柴丹书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摇篮摇你快快安睡,安睡在摇篮里,温暖又安逸。”

——舒伯特《摇篮曲》歌词

摇篮曲.mp3
00:0003:02

即使你不学音乐,也一定听过这首安静温柔的《摇篮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如此简单却能流传至今的经典音乐绝非出自平凡之手。它是奥地利作曲家、“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作品。

从小颇有音乐天赋的舒伯特一生困苦,英年早逝的他在短短的三十一年间创作了超过六百首的声乐作品,七部交响曲,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还有其他宗教作品、歌剧、戏剧配乐和室内乐以及钢琴作品。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人们之所以将舒伯特誉为“艺术歌曲之王”,是因为他将音乐与诗词的融合提升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舒伯特一生崇拜的贝多芬也创作艺术歌曲,他的曲集《致远方的爱人》算是开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先河,但是这一体裁的作品却在不起眼的“矮蘑菇”舒伯特手上到达了新的高度。

尽管舒伯特非常渴望创作出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交响曲和奏鸣曲,而且他一生都在为之努力,最后也的确写出了“伟大”“未完成”等等受人肯定的一系列巨作,然而颇具歌唱才能的舒伯特,其毕生的艺术精华却更多地浓缩在他那些短小精致的艺术歌曲中。

舒伯特(左图)、贝多芬(右图)

著名的《摇篮曲》就是很好的例子。从表面上看,摇篮曲应该是唱给初来世上的柔软婴儿的歌曲,理应充满快乐幸福和安宁。可当你用心感受,或许会在这首歌曲中听到一丝哀愁。

舒伯特一共写了三首名为《摇篮曲》(德语:Wiegenlied)的作品,歌词分别来自科尔纳(Körner,公元304年)、塞得勒(Seidle,公元867年)和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公元498年)的文本,舒伯特还曾误以为这位不知名的作者是德国诗人克劳迪斯(Claudius)。三首作品中最受人喜爱的,当属这首歌词作者不详的《摇篮曲》。

科尔纳的版本甜美而柔和,塞得勒的则显得有点冗长和相对单调,而最为人熟知的这首《摇篮曲》不仅有科尔纳的温柔可爱,还增添了深刻而无限的忧愁,这从德文版的唱词中得以体现。

《摇篮曲》的歌词分为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充满了催眠曲应该具备的意境,但在歌曲的中间段落,歌词唱到“睡在甜蜜的坟墓里。(Schlafe, schlafe in dem süßen Grabe)”,这给原本迷人安详的画面增添了一层蓝色的阴郁。

母亲唱着摇篮曲哄孩子入睡

这首《摇篮曲》可能是唱给一个不幸夭折的孩子的,如果结合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1816年11月,它几乎与舒伯特同父异母的弟弟西奥多(Theodor)夭折的时间完全一致,当时他才几个月大。在当时的年代,出生在欧洲的孩子有一半以上在婴儿期就会面临夭折的命运。舒伯特的父母一共有十四个孩子,其中九个在他们学会走路之前就不幸离开了人世。

曲目:《摇篮曲》大提琴版,演奏者:Susanne Beer,录制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曲目:摇篮曲,演唱者:丹麦男中音Bo Skovhus

有学者评价,《摇篮曲》中充满着“最脆弱、最动人”的旋律,它也许是舒伯特为他所有死去的兄弟姐妹写的墓志铭。因此,除了安详和温柔,这首《摇篮曲》更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不过在中文版的《摇篮曲》中,歌词稍有不同。中文歌词并没有按照原文被翻译为“睡吧,在甜蜜的坟墓中睡吧。”而是被改为“睡吧,睡吧,被窝里多温暖。”这样一来,整首歌曲就成了一首标准的催眠曲,音乐中充满着温柔和满足。

舒伯特手稿

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已经基本了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吧!

在古典音乐作品中,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宝宝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伴奏中往往会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能让宝宝进入甜美梦乡。

除了为人声创作的摇篮曲外,还有为各种乐器演奏而作的摇篮曲。这种器乐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

器乐摇篮曲不是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精神境界。此外,有一些歌剧作品中,因为剧情的需要,也会有摇篮曲出现。

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唱遍了世界,一生萧瑟的舒伯特用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写下这首甜美的歌曲,它轻轻地伴着婴儿入睡,它让孩子拥抱着母爱进入梦乡,做着天使般的梦……而一首简短的《摇篮曲》,原来也有着这样令人忧愁心碎的故事!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