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理性寻找光明
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文/全历史 拓跋云

1783年12月,《柏林月刊》围绕着什么是启蒙运动展开讨论。康德为此撰写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初刊于《柏林月刊》1784年第4卷12期。他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康德还断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但不是一个已经启蒙的时代。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启蒙运动是指一场在17世纪及18世纪于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英国,核心在法国,传播于欧洲大陆、美洲新大陆。其最主要的内容是理性主义,相信理性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存的基本问题。所谓“启蒙”的含义,就在于人类开始反思之前的以天主教神学权威作为知识权威与传统教条,这些传统让人类陷入康德所说的“不成熟状态”。

启蒙运动最终以理性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和理解,并且以此为基础来重建一个新的社会,重建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和运行逻辑,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知识体系。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通常是用Lumieres(光,复数)来表述,形象地描绘了启蒙运动对于“照亮社会”的意义。

德国邮政发行的康德邮票

那么,在启蒙运动之前,欧洲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因素孕育了这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首先,文艺复兴让理性“复生”。

欧洲人对“理性”的使用和崇尚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然而罗马帝国的混乱以及基督教的兴起,理性逐渐成为启发宗教精神和揭示基督教真理的工具。文艺复兴及推崇的人文主义价值,让欧洲人重新开始重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遗留下来的思想成果,理性思想成为挑战基督教思想的武器。

因此,迈向真理的道路渐渐不再依靠基督教思想,而是依靠运动人类理性。例如,不管是科学中的托勒密或精神上的罗马天主教会,这些原公认的知识、哲学、神学权威都得要面对人类思想独立自由的挑战及探索。这正是启蒙运动中路德、培根、笛卡尔等人所相信的。

其次,科学革命为思想家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

文艺复兴接近尾声时,欧洲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人们普遍认为,1543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通常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起点,之后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的宇宙观

在此期间,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医学以及化学的思想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中世纪的观点转变为现代科学的基础,不论是在各个独立的学科内,更是在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中。例如人们熟知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定律等。

科学方面的发展,以及实现这一结果过程中采用的理性、推理、验证等方法论,催生了人类对于宇宙论、哲学和神学等领域新理论的提出,这极大的摧毁的中世纪基督教的上帝和个人得救等学说。诸如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培根的经验主义、伏尔泰的自然神论等,都从方法论层面,如实证主义,借鉴了自然科学。

最后,新阶级的政治诉求。

地理大发现进一步推动欧洲进入扩张时期,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在扩张和殖民中迅速积累,获取了第一桶金。

伴随而来的是欧洲各国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英国光荣革命之后,金融家、工厂主、企业家等新兴阶级开始要求在政治上拥有权力。他们希望构建一套新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去保护他们的权利,去为他们推崇的宗教宽容、人权和自由等要求背书,近代政治和国家理论便应运而生。

具体来说,启蒙思想家对于国家形态,哲学、社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例如,17世纪法国思想家笛卡尔最早提出人类可以凭借自身理性进行批判和怀疑,认为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并且认为不能怀疑的是“我们的怀疑”。

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狄德罗提出:“应当毫无例外地大胆地检查一切,动摇一切,应当把所有这些空洞无益的幼稚的东西踏在脚下,把不是理性设置的障碍物统统推倒,给科学和艺术以对它们十分珍贵的自由。”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们按照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认为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秉承洛克的思想,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鼓吹共和,抨击专制;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他还把政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分,彼此分立,相互约束。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被誉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有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他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圆桌(Die Tafelrunde)阿道夫·冯·门采尔所绘.腓特烈大帝的宾客齐聚在无忧宫的大理石大厅,包括了普鲁士科学的成员以及伏尔泰(左起第三,坐者)

法国思想家卢梭著有《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所组成的联合体,国家主权源于人民,不能分割或转让,人民有任命、监督、罢免行政首领之权,有决定国家统治形式之权,并有推翻专制制度的起义之权。

在美洲,启蒙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潘恩的《美洲的非洲奴隶制》和《常识》,抨击英国政府对待殖民地的暴政和君主专制政体,呼吁北美独立,倡导共和。

杰斐逊主持起草的《独立宣言》,制订宗教信仰自由的法案,取消宗教上的特权和歧视,反对奴隶制度。《独立宣言》是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人权原则”。麦迪逊强调宗教信仰、言论、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从阶段来说,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从1650年至1750年,后期从1750年开始,至1820年-1830年。有观点认为,18世纪末,即到了启蒙运动后期,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过了头,在各国催生出接续或取代启蒙运动思维的浪漫主义,从启蒙时代过渡到浪漫主义。

也因此,对于启蒙运动的评价,出现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消极方面。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在后期逐渐发展为浪漫主义,特别是它与法国大革命的联系,导致启蒙运动因人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法国大革命血腥暴力的消极一面,成为启蒙运动遭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一些人将欧洲的极权主义,如法西斯主义与启蒙主义的异化联系在了一起。也有人将乌托邦,共产主义运动与启蒙主义也进行了联系,借此提出启蒙运动的消极意义,批判启蒙运动。

积极方面。政治上,启蒙运动影响了现代共和主义及共和制发展。例如在美国和法国,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推翻法国旧制度的法国大革命等提供革命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

社会文化方面,由于都市化及出版业的兴起,启蒙时代孕育了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及公共文化,成为该时代的文化特色。

另外,启蒙运动仰赖并受利于图书馆、科学期刊、百科全书等知识传播实践,这些启蒙时代的知识传播也形塑了现代学术及相关机构的建制与发展。

普遍的教育、阅读、写作和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展,这些曾经被看作是上层阶级的特权,现在成为所有阶层儿童的一般权利。

总而言之,它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