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 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作者|柴丹书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英雄的、男性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优美的、女性的。”
——班奈特,美国传奇爵士歌手
德国犹太裔作曲家门德尔松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他同时期的音乐家,甚至说古往今来所有的音乐家中,最衣食无忧的那一个:祖父是犹太哲学家,父亲是精明的银行家,母亲是多才的艺术家,还有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
同他的生活一样,他的创作也像浸润在蜜罐中那般甜美,虽然有很多评论家因此批评他的作品没有苦痛酝酿出来的思想深刻性,但这也并不能掩盖他创作的才华与作品的精美。

门德尔松除了《仲夏夜之梦》,《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创作于1838-1844年间,是继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又一经典作品,后世将这两部及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后收获好评无数,但今天的我们差点失去了能听到如此动人的音乐的机会。原因是在二战期间,有好事者将它献给了喜欢古典音乐的希特勒,但当希特勒知道这首作品出自一位犹太作曲家,一个音都还没听就下令禁演这部作品。
人们对此扼腕叹息,难道仅仅因为作曲家是犹太身份就要扼杀其全部的艺术贡献?人们对希特勒的独裁连连摇头。但因这首作品太过动人,一些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无法抗拒,便隐去作曲家的名字,只说是一首不知来历的曲子,纳粹当局也只能默认。
后来希特勒在电台中无意听到了它,跟所有人一样,他也被旋律吸引,迷恋上这部作品,聆听它时,他仿佛回到了童年,远离了灰暗和绝望,后来几乎是每天都要听一遍。
天大的讽刺吧!?希特勒永远不会想到,这就是他曾亲自下令禁演的那部作品,奉行种族主义的他也会如此迷恋犹太人创作的音乐。由此可见,在音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平等自由的,没有国界、没有种族,音乐诉说的不过是人类对美好事物最单纯的追求和渴望。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部门德尔松后期最成熟的器乐代表作吧:
全曲共三个乐章,但这三个乐章被作曲家有机地联在一起,一气呵成,是不同于一般的协奏曲。此外,作曲家还省略了乐队长篇的引子部分,仅在一小节的伴奏音型后,主奏小提琴便出场,给人一种爽快、简洁之感。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式,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主奏小提琴用少女般的柔情为乐章奠定了梦幻的基调,结尾处的华彩乐段,作曲家表现的依然与开篇那样,直截了当、不落俗套。
华彩乐段是作曲家专门留给演奏家在必要或高潮处即兴发挥、大显技巧之能的乐段。
它在巴洛克时期已经产生,但其真正的确定是在贝多芬《第五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中,贝多芬取消了之前的即兴演奏,在谱面上将华彩部分明确记谱,并使之有机地纳入了全曲的统一构思中。后辈作曲家们自此也遵从这一点进行创作。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复三段体,这是“门德尔松韵味”得到最集中体现的乐章。小提琴温柔地讲述着古老地故事,乐队为其画满色彩性的装饰,宽广咏唱的6/8拍基本主题,也因演奏速度缓慢而犹如3/4拍甚至摇篮曲的韵味。
第三乐章:从不太快的小快板到活泼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式。主奏小提琴此刻演奏的这支旋律虽源于民间舞曲简单而粗犷的音型,但经门德尔松加工后却是那样优雅飘逸,富于动力。
在乐队与小提琴的几次对话后,乐曲进入了主部主题,旋律的进行充满棱角,连弓与断弓的交替加上节奏重音的强调,表现了作曲家本人的机敏才智和浪漫主义的超然情趣。
在这部作品中,门德尔松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上完成得极好,没有一味地追求感情的抒发,作品是那样的静观超然而又热情洋溢。
我们在聆听音乐的感动之余,获得了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