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弹就像潘多拉魔盒中的魔鬼,一旦被放了出来,就再也无法封禁了。
文/全历史张君恪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飞机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代号“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造成了数十万日本平民死亡。
这两次原子弹爆炸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日本的投降。在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六天后,即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持续了将近六年时间、造成全世界数千万人死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此结束。
尽管二战结束后,原子弹再也没有被用于实战。但原子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全世界的军事面貌。其他国家见识到了美军原子弹的威力,开始积极研发包括原子弹在内的核武器。苏联、英国、法国、中国等国都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加入了核武器拥有国的行列。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为了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制造了大量的核武器,两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风险日益增加。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积极壮大核力量的做法,还有恐怖组织通过非法途径获得核武器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核战争的风险。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中。各国核实验的开展还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的对峙几乎引发核战争
不过,也正是因为冷战双方手里都有大量的核武器,在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一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掌握核武器之后,由核武器促成的战略平衡更加稳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世界大战的重演。
核武器的开发也使得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可能。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研发利用核裂变反应发电,苏联、美国、法国等国都建设了核电站。与核武器不同的是,除了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其他国家也能够合法建设核电站。世界各地核电站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
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历史背景。
第一,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初取得的重大进展,为核武器的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十九世纪末,物理学家发现原有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所以创立了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物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例如原子、电子、原子核。1933年,匈牙利裔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提出了核链式反应的构想;1938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核链式反应和核裂变是原子弹爆炸的主要原理。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各国开始研发可用于军事实战的核武器。
第二,二战期间同盟国为了先于轴心国研发出核武器,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支持科学家和军方对核武器的研究。
1939年9月,二战刚爆发时,纳粹德国就开始了核武器研究计划。但德国对核武器的研发一直停留在理论上,没有系统的生产计划。1940年,日本也开始考虑制造核武器。但由于战场上的失利、管理的混乱以及铀矿(制造核武器的重要原材料)的短缺,日军在二战结束前也未能成功制造核武器。
美国原先对核武器的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欧洲物理学家来到美国后,例如提出核链式反应构想的匈牙利裔科学家利奥·西拉德,就向美国政府提议要抢在德国前面研制出核武器。
在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之后,罗斯福总统启动了研发与制造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雇用了超过13万人,花费了将近20亿美金。最终在1945年7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标志
第三,中、英、美三国提出《波茨坦公告》后,日本仍拒绝投降;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5月,纳粹德国已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事已经基本结束。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的情况下,仍拒绝投降。美军为了向日本本土进军,越来越多的美军士兵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在美军飞机对日本本土的城市持续实行大规模轰炸的情况下,日本仍坚持抵抗。美军考虑到要使日本投降,势必要对日本本土采取大规模登陆作战。但在登陆作战中,大量的人员伤亡无法避免。
此外,按照同盟国约定的计划,苏联会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本宣战。如果对日作战不能尽快结束,苏联可能会登陆日本本土,这不是美国想看到的局面。所以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重要城市,迫使日本投降,结束战争。
从美国开始研发原子弹到轰炸广岛和长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9年到1942年。在这个阶段,美国的物理学家开始了核武器的各种前沿研究,美国政府在物理学家的游说和世界大战的威胁下,开始重视核武器研发。
1940年3月,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邓宁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验证了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关于铀-235的核链式反应假说。英国的物理学家奥托·弗里施以及鲁道夫·佩尔斯进一步推导出原子弹的理论构架。1940年钚元素的发现和1941年电磁型同位素分离器的发明,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技术难题。
在物理学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1939年8月,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在来到美国后,写了一封信给罗斯福总统,希望美国能够为核武器研发提供资金。爱因斯坦在这封信上也签了名字。不过爱因斯坦在二战后曾表示非常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他曾说过:“要是我知道德国人不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我一点力都不会出。”
罗斯福在收到信后,批准设立了铀顾问委员会,开始了核武器研究的相关工作。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更加坚定了美国政府研发核武器的决心。
第二阶段,从1942年到1945年7月。在这个阶段,美国政府正式批准了核武器研究计划,即“曼哈顿计划”;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最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1942年1月,罗斯福正式批准原子弹计划。8月,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建立了曼哈顿工程区,“曼哈顿计划”正式命名。曼哈顿计划雇用了超过13万人员,花费了将近20亿美金。这个工程在横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30多个城市中均有进行。美国非常重视曼哈顿计划的保密工作,当时身为副总统的杜鲁门对这个计划都一无所知。直到罗斯福病逝后,杜鲁门继任总统才了解到这个计划的存在。
1942年12月,世界上第一个可控核反应堆在芝加哥大学建成,成功实现了可控的核链式反应,人类历史正式迈入原子能时代。1943年春,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在新墨西哥州进行原子弹的制造工作。
1944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19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的装配;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量大约21,000吨TNT炸药(常见炸药之一,被用来表示核爆炸释放能量的一种习惯计量)。
原子弹的试爆成功,让奥本海默不禁想到《薄伽梵谭》中的一句:“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当时正在德国波茨坦与丘吉尔、斯大林开会的总统杜鲁门收到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后,暗示斯大林美国已经掌握了一种威力巨大的神秘武器。斯大林虽然反应冷淡,但暗地里敦促苏联科学家加快了核武器的研究进程。

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美国“三位一体”核试验
第三阶段,1945年7月到1945年8月。在这个阶段,日本拒绝了《波茨坦公告》,于是美军用飞机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在成功试爆原子弹之前,美军就组织了专门的飞行部队——“509混合部队”,计划携带原子弹轰炸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美军大致确定了日本包括广岛和长崎在内的五个城市,用来当作原子弹轰炸的目标。这些城市基本上在夜间轰炸中被略过,陆军航空部队同意避开这些目标,由此可以准确地评估原子弹轰炸的效果。
1945年7月26日,同盟国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日本政府拒绝接受公告。于是杜鲁门在波茨坦就授权美军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在使用原子弹之前,美军飞机在日本各大城市的上空投放了大量的传单,提醒日本民众尽早离开城市。
1945年8月6日,美军飞机艾诺拉·盖伊号携带原子弹向广岛飞去。虽然日本雷达侦测到了飞机入侵,但还没来得及采取防空措施时,艾诺拉·盖伊号就向广岛投放了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后,广岛市区69%的建筑物遭到摧毁,约30%的人口丧生。
美军轰炸广岛后,美国总统杜鲁门警告日本,如果还不投降,原子弹轰炸还会继续。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二天,苏联向日本宣战,日军高层想要委托苏联居中调和的计划已经破产。
8月9日,美军飞机博克斯卡号携带“胖子”原子弹,原本打算轰炸小仓市。但由于小仓市的日军防空炮火比较猛烈,而且天气状况也不利于轰炸。所以机队决定轰炸长崎市。当天11时,博克斯卡号飞临长崎市上空,投下了原子弹。除了大量日本平民伤亡外,在长崎市内收容战俘的建筑中,据说也造成了盟军士兵(主要是英军与荷军)大量的伤亡。

原子弹“胖子”在长崎市上空503米爆炸后所造成的蘑菇云
在长崎原子弹爆炸的第二天,日本天皇就已经决定了要向同盟国投降。但是日本内阁和军队高层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8月14日,日本的昭和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当时仍有部分日军将士试图发动军事政变,阻止日本向同盟国宣告投降,但政变最后以失败告终。8月15日,天皇的《终战诏书》通过广播向全日本播放,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尽管原子弹结束了战争,战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包括原子弹在内的所有核武器是当今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核武器应该全部销毁。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大国近年来减少了核武器的数量,但核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