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欧洲人最为自豪的辉煌时代。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赐君权及奥古斯都头衔予屋大维,象征着罗马共和国的终结,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此后,元老院、保民官、执政官、第一元老等罗马共和国代表性的制度、职务仍然得以保留,但都已名存实亡,而大权已掌握在屋大维手中,帝国也就此开启。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也是在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平民和贵族两大群体之间权力博弈而逐渐演变过来的。

那么,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够建立,有哪些直接因素呢?
首先,大量失业自由民出现。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常年的对外战争,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征战的平民无力料理其土地,使其土地逐渐荒芜,土地贵族则大肆购买土地,然而罗马此时的兵役时间并不长,在兵役结束后,罗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业平民。
另外,对外征战使得罗马拥有了大量的征服之地奴隶。农场主愿意使用廉价的奴隶进行生产,直接破坏了在罗马的小土地所有者,如普通平民的生计。而更大的农场主也会兼并和挤兑小农场主,同样导致越来越多罗马市民的破产,成为失业者。
据P.A.布朗特估计:公元前225年,在意大利的自由人人数为440万,而奴隶人数为60万;至公元前43年,大约有450万自由民,奴隶人数达到300万。自由人人口总数变化较少,而奴隶的人口数则增加到原来的5倍。
其次,温和改革的失败以及马略改革的副产品。
由于《霍腾西亚法》的通过,元老院必须同意公民大会通过的任何法案。加之越来越多的破产平民的出现,最照顾平民的保民官和执政官成为热门人选。一个新的从属文化浮现了,市民会寻找平民主义的领导人以取得救济。
倾向于平民的护民官上台进行改革,代表人物是格拉古兄弟:提比略·格拉古和盖乌斯·格拉古。
提比略在公元前133年被选举当作护民官,盖乌斯在公元前123年被选举为执政官。两人致力于推行限制个人拥有土地量的法案,试图推行一系列加强小土地所有者利益的法律,来增强罗马的活力,弥合矛盾,并试图削弱元老院并加强民主力量。由于改革直接损害了贵族的经济利益和财富,两人最终遭到杀害。
可见,通过温和的改革路径去改变既有的社会状态,是困难重重的。
马略同样是民主派支持下上台的执政官。公元前107年上台后推出军事改革,放弃传统的财产资格限制,不再按照祖先实行的等级征兵制原则,允许无产者参军服役,从而为失地的平民提供了一条谋生之道。同时,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然而此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是,罗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与社会生活脱离的军人集团,军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逐渐为军队与将军的关系所替代。为人熟知的前三头,后三头同盟,就是以此逐渐发展起来的军人集团。
这些副产品,或许并未改变平民的境遇,却彻底改变了国家的权力结构。
最后,巨大的经济收益和混乱的国家管理。
罗马成功的对外战争,如布匿战争,对塞琉古王朝的征服,对马其顿地区的征服等等。一方面,通过战争直接抢夺或者接受战争赔偿,获得了巨大收益。另一方面,罗马对外征服领土并建立行省,通过税收创造了庞大的国家财政经济。
据统计,在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每年的国库收入大约为2000万塞斯退斯;公元前62年左右,罗马国库年收入为3.4亿塞斯退斯;到公元前30年左右已达4-4.5亿塞斯退斯。
然而,建立了行省制度的罗马共和国,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能够管理如此广大地域的统一行政体系。换句话说,罗马的共和国在城邦时期是有用的,却无法真正管理远在天边的各地总督以及习惯了自治的罗马城市。
于是,越来越多的破产平民成为马略改革的受益者,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之下,各地总督、军阀在罗马共和国内掀起了战火。
首先是马略和苏拉之间的争斗。
马略改革后,与其他各地军阀一样,他也意图统治罗马。在任期结束后凭借着军事实力仍然不下台,破坏了共和政治,更何况他是平民领袖。罗马的贵族们对此极为不满。而曾是马略的手下的贵族苏拉,成为反对马略的那个人。
在公元前88年,苏拉当选执政官。马略通过政治运作废除了苏拉的东征军统帅权,却不料苏拉率领忠于他的东征军,破天荒地开进了罗马城,赶走了马略和他的党羽,夺回他的东征军统帅权。这次事件,成为罗马人用武力夺取罗马的第一个先例。
另外,苏拉教给他之后的军阀们如何在保存共和国的外衣下行使独裁,表面上加强而实际上削弱元老院,利用合法的政治手段弹压异已——这些全都被凯撒和屋大维继承并成为建立帝国的基础。
在马略和苏拉之后,是前三头的同盟和相互讨伐。
在前三头中,凯撒称马略为姑父,克拉苏和庞培是苏拉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两位重要部将。因对抗元老院,三者结成同盟。但随着克拉苏的阵亡,贵族利益的代表庞培打算联合元老院反对在高卢拥兵自重的凯撒。
公元前49年1月10日,凯撒越过分割他管辖的高卢与意大利本土之间的卢比孔河,进军罗马,从而引发内战。
在希腊的法萨卢斯决战中,凯撒战胜了庞培,并继续追捕庞培至埃及,埃及国王为讨好凯撒杀掉了庞培。公元前45年,凯撒结束了长达4年的内战,成为了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一年后,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为终身独裁官。有一种说法称,这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
然而就在当年,凯撒被以布鲁图斯为首的共和派元老在元老院刺杀,开启了后三头的同盟和相互讨伐。
后三头同盟分别是屋大维、马克·安东尼和雷必达。屋大维是凯撒的外甥和养子,马克·安东尼是凯撒军队的重要军事指挥官,雷必达起初追随凯撒,后追随安东尼。三者同盟于公元前43年,对共和派掀起政治清洗风暴,有300位元老和2000名骑士被杀。
事实上,在内战中,罗马的贵族锐减,或被杀或战死。逐渐失去罗马贵族阶层的共和国及元老院,如今已无法与拥兵自重的军阀抗衡。后三头则开启了最后最高权力的争夺。最终,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取得胜利。此时,共和国内已无人可与之抗衡。
当然,从共和国向帝国过渡,屋大维并非赤裸裸的接受。就如中国古代权臣篡权需拒绝皇帝三次禅位那样,屋大维也做了表面文章。他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权,恢复共和制;一面又装作迫于元老院和公民的请求,将元首(或可译作“第一公民”)、最高统帅、最高的代行执政官、终身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第一元老等职务归于一身,并获得了奥古斯都和祖国之父的称号。
由于他接受了与共和制度完全违背的绝对权力,在罗马政治传统中都是非常之举。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屋大维开启了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建立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屋大维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结束内战,给罗马人提供了长达40年和平与持续增长的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在此期间,罗马城大兴土木,举办娱乐活动以愉悦罗马市民。其自夸“一座砖城在我手里变成了大理石的城市”。另外,他还建立了交通部,并完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促进了帝国的通讯、贸易及邮政,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段时期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其保护下,诗人贺拉斯、奥维德、维吉尔,史学家李维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从罗马帝国产生的“奥古斯都”和“凯撒”都被借名作为此后四百年罗马统治者的永久性称号。1400年后,拜占庭帝国还在使用这个称号。20世纪早期的德意志皇帝号Kaiser与沙皇号Tsar都是从他的名字衍生而来。
最后,罗马帝国从公元前27年开始,之后经历了古罗马帝国时代、帝国分裂时期、延续到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时代,随着1453年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1461年东罗马帝国之分国特拉布宗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自此罗马帝国永远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