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波斯战争:希腊继续称霸东地中海的关键战
这一次,蚂蚁战胜了大象。

希波战争是希腊-波斯战争的简称。这是一系列古代波斯帝国(波斯第一帝国,即阿契美尼德王朝)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

希腊和波斯简介和战争背景

希波战争的两位主角,希腊和波斯,在战争爆发前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经济情况。

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概念,而是一个有较大弹性的文化概念。由于地形的限制,许多人类聚居点被山脉分隔着,中间只有极少量的陆上交通,所以每一个自然形成的城邦小国都以“天下”自居。城墙内是朋友,而在城墙外就到处是敌人。因此在希腊本部、爱琴海的海岸和各岛屿上,一共兴起了几百个城市国家。其中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叙拉古等城邦较强大。换句话说,由公民组成的城邦制和这样的城邦构成的联盟是古希腊政治的重要特征。

波斯是古代西亚一个奴隶制国家,它是通过征服而发展起来的大帝国。到大流士统治时期(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年),波斯已成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君主制,任何波斯的臣民,其财产和生命都是波斯君主的。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其首个目标为爱奥尼亚地区的各个希腊城邦。公元前513年,波斯君主大流士一世进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与利益。公元前500年,爱奥尼亚诸城邦无法接受,于是便以米利都为首,进行抵抗波斯的运动(爱奥尼亚起义)。米利都因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达求援,但斯巴达却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雷特里亚两城邦出兵援救。两城邦虽然派出25艘战船和一些士兵救援,但在坚持数年后,仍然不敌波斯大军。

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爱奥尼亚地区,米利都城被毁,同米利都一道举兵起义的一些希腊城邦也遭残酷洗劫。 而波斯帝国此时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位于爱琴海的希腊各城邦,希波战争一触即发。

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遗址

希波战争的经过

波斯帝国早有吞并希腊本土城邦的野心。于是从公元492年开始借口希腊城邦曾经为米利都提供援助,接连发动对希腊本土城邦的战争。但波斯帝国的侵略遭到了希腊城邦的顽强抵抗,而不甘心失败的波斯君主也在反复进行着入侵希腊的努力。最终,希波战争以波斯入侵希腊的三次尝试全部失败而告终。

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

公元前492年夏,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万5千人,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腊推进,但其舰船在阿托斯海角遭飓风大部覆灭,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被迫撤退。两年后,大流士一世派米底将领达提斯约5万(包括近400艘战船)第二次远征希腊。首先攻占并破坏了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希腊方面,雅典一面紧急动员全体雅典公民赴马拉松应战,一面派遣信使奔往斯巴达求援。斯巴达人因为宗教原因不能及时赴战,所以抵抗波斯的重任全部落在了雅典城邦身上。雅典组编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与之决战,而雅典则由海军负责防守。9月12日晨,马拉松会战开始。雅典军队以少胜多,雅典军于马拉松施展典型的重步兵方阵战术,全场战役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但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在此战后仍时刻寻找机会进攻希腊。

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腊

公元前480年春,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亲率陆军25万及战舰1000艘再度进兵希腊。 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再度压境,全城立即进入备战状态。这次波斯号称百万大军压境,以雅典,斯巴达,科林斯为首的几十个城邦结盟起来,共抗波斯,并以斯巴达为联盟首领。 波斯军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占领北希腊,迫使北希腊大部分城邦投降,波斯军随后进军到温泉关。

斯巴达王列奥尼达以其本国国王卫队300人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其它城邦的7000人负责防守希腊的第一道防线——温泉关,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的叛徒引导波斯军队抄小路进攻李奥尼达的后方,李奥尼达无法抵御,只得下令让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军队先撤,并以其自己的三百和1100名其他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

死守温泉关,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斯巴达的300勇士全军覆灭。 这段传奇也被后人世代传颂、

描绘希波战争场面的画作

斯巴达王及其士兵的牺牲为雅典军主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波斯军虽然在其后迅速占领了希腊三分之二的土地,但在攻至雅典时,却发现雅典只剩下一座空城,全城居民早已撤走,结果波斯军只得焚城以泄愤。

波斯海军随后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海峡。公元前480年9月,萨拉米斯海战打响。萨拉米湾甚为狭窄,波斯的巨型战舰不能自由行驶,而希腊联盟的战舰只小巧迅速,并以船头的撞角来撞击波斯舰只的侧面,波斯舰队结果乱成一团。希腊联合舰队力战8个小时击溃波斯,波斯军队只得撤退。 波斯海军遭受重大损失,亲征希腊的薛西斯一世深恐后路被切断,仓皇败逃回国。其陆军退至北希腊,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腊以失败告终。

后人绘制的萨拉米斯海战情景

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和希波战争的结束

公元前479年8月,波斯王薛西斯一世派大将统率5万大军再度进攻希腊,这次雅典人再次使用空城计,移师海面。而斯巴达则统率伯罗奔尼撒半岛联军共三万与波斯陆军于普拉提亚附近举行决定性会战,并击毙了波斯大将,结果波斯军大败,只得再次撤回东方。波斯人的第三次远征以失败告终。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加之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势。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则逐渐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建立雅典在爱琴海域的霸权。

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海军反攻波斯,占领赫勒斯滂海峡北岸的重镇塞斯托斯,从而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公元前477年,雅典联合一批希腊城邦组成海上同盟,夺取色雷斯沿岸地区、爱琴海上许多岛屿和战略要地拜占庭。

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岛东岸的萨拉米斯城附近重创波斯军,至此双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权代表卡里阿斯赴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希波战争宣告结束。

影响

希波战争对于当时的希腊和波斯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非常显著。希腊战胜波斯确保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及安全,使得希腊继续称霸东地中海数百年。而对于战败的波斯,这样的战败使其对外扩张的气焰受挫,并逐渐走向衰落,最后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

但希波战争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文化上的。希腊文化日后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根基,而西方文明日后的强势表现又影响了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希腊抵抗波斯入侵,不但有了正义战胜邪恶,保家卫国战胜侵略军的意义,更成为了西方文明战胜其他文明的一种代表。日后的西方文明中,马拉松战役,温泉关的斯巴达三百勇士,萨拉米斯海战等战例已经成为了政治社会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阅读数 6.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