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就此亚历山大开启一段传奇。
文/全历史 拓跋云
亚历山大东征,是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与希腊联军渡过达达尼尔(古称赫勒斯滂)海峡开始,至公元前324年,军队到达最东端比亚斯河后返回波斯。十年间他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然而在其323年去世后,由于无合适继承人,这个地跨亚欧非三大陆的帝国迅速陷入混乱,帝国被他的部下们瓜分,不久统治各块领地的将领们陷入公开的争斗,史称"继业者战争"。最终在公元前270年,亚历山大帝国在互相吞并后,剩下以马其顿-希腊为中心的安提柯王朝,亚洲的塞琉古帝国,以及占据埃及和叙利亚的托勒密王国。
那么,这个原地处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王国为何要东征呢?
第一,根本因素:地缘世仇
位于亚洲的波斯帝国不断向西扩张,势力范围逐步入侵小亚细亚半岛,并于公元前6世纪开始与爱琴海沿岸希腊诸城邦发生冲突。公元前547年,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征服了爱奥尼亚。在公元前5世纪初,双方开启了一个多世纪的希波战争。
在波斯结束了第二次入侵希腊的最后一战普拉提亚战役后,希腊诸城邦开启了以雅典、斯巴达和底比斯为代表的希腊版"三国"或者"战国"时代。然而如中国的战国以秦统一全国一般,地缘上位于希腊半岛北部边缘的马其顿王国,最终在公元前338年在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战胜希腊同盟,挥师南下伯罗奔尼撒,基本实现了对希腊(除了斯巴达外)的征服。实现这一切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城邦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为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东征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
第二,腓力二世被刺杀,成为东征借口
然而在决定东征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害身亡,时年二十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为马其顿国王。
对于腓力二世被刺杀的原因,后世猜测各种各样,已成疑案。例如有人认为刺杀者是近身护卫官保萨尼亚斯,他本身就与腓力二世有仇。然而,亚历山大大帝将矛头直指波斯帝国,认为是波斯人策划了这场刺杀。亚历山大为继承父亲遗志,以及为了稳定对于希腊地区的统治,喊出“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的口号。
东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扫清后方,消灭国内反对派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是从公元前334年渡过赫勒斯海峡开始的。不过在东征之前,由于父亲腓力二世的去世,希腊世界还是出现了些许动荡,亚历山大大帝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为东征扫清后方稳定隐患。
一方面对内,亚历山大大帝借调查腓力二世被刺原因,去除了威胁他王位的潜在敌人,比如林塞斯蒂斯地区的贵族三兄弟。亚历山大还以谋反的名义处死逊位的堂兄阿敏塔斯四世。又因其母杀了腓力二世的新妻克丽奥佩脱拉·欧律狄刻和她出世不久的女儿欧罗芭,亚历山大大帝下令处死先前与他结怨的欧律狄刻的父亲阿塔罗斯。
另一方面对外,腓力的去世也让曾臣服的希腊诸城邦蠢蠢欲动。亚历山大大帝果断南下,迅速平息和接受了色萨利人、雅典人、底比斯人等的叛乱和投降,重新召开科林斯同盟大会,会中他成为新的同盟司令,接替原本腓力二世的位置,重新宣示他将会对波斯发动远征。
之后他又北上,平息了马其顿王国北部以及色雷斯地区城邦的叛乱。然而就在他忙于北方叛乱之时,南方的雅典和底比斯再次叛乱,这次他下定决心死战到底。在马其顿军猛攻下底比斯沦陷,且被马其顿军血洗。此时,希腊地区终于重新恢复平静。
他委任安提帕特作为马其顿摄政和希腊统帅,留下一支军队共12,000名步兵和1,500名骑兵留守国内及维持希腊秩序。自己则亲自率领马其顿和希腊联军踏上征途。

第二,攻城略地。
在这一阶段,过程大致如下:
1、 征服小亚细亚。
公元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这支军队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并与公元前334年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小亚细亚半岛开始东征。
第一场大仗是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波斯小亚细亚的总督们已经把各行省的军队聚集起来,在前334年4月28日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正面交战。在这一战中,亚历山大大帝对波斯阵营中的希腊佣兵毫不留情,最终取得胜利,也震慑了之后波斯阵营中的希腊佣兵。
此后,亚历山大先后征服和受降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爱奥尼亚、卡里亚、旁非利亚、皮西迪亚等地,小亚细亚半岛大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2、 征服黎凡特和叙利亚
公元前333年春,亚历山大率领远征军通过托罗斯山脉隘口进入奇里乞亚,与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战役中遇到。尽管波斯兵力上的占尽优势,但波斯步兵素质的低劣,加上大流士三世在战争末段弃甲逃离战场,最终马其顿人取得胜利。大流士战后愿意割让领土求和,被亚历山大大帝拒绝,并要求大流士臣服。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沿东地中海海岸南进,先后攻克腓尼基泰尔和埃及的门户加萨,最终到达埃及。
3、占领埃及
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埃及人视亚历山大为他们的解放者,甚至被视作埃及法老。最后,他还在埃及海岸进尼罗河口处兴建一座城市,名为亚历山大。
4、占据两河流域,消灭波斯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率军离开埃及,并朝东方美索不达米亚的方向进军,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此时聚集了一支更庞大的军队,与亚历山大展开高加米拉战役。然而在马其顿禁卫骑兵伙友骑兵的冲击下,大流士再度怯懦仓皇逃跑,庞大军队随即土崩瓦解。
战后,巴比伦尼亚各城市向亚历山大投降,其中包含最大的城市巴比伦。大流士则逃往更东方米底亚的埃克巴坦那召集败兵,并且希望能再度组建一支新的军队。
从巴比伦出发,在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大军先后攻克波斯王朝苏萨和波斯波利斯这两座都城,并放火烧毁了波斯波利斯,继续追捕大流士三世。然而此时的大流士三世在国内全然没有了威望,最终被自己手下的总督贝苏斯囚禁并刺死,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终结。
自称继承帝位的贝苏斯继续向中亚退却,与亚历山大大帝开始打游击。亚历山大则隆重为大流士举办王室葬礼,葬于波斯皇家墓园之中。亚历山大大帝宣称大流士临死前指定他为波斯王位继承者,并要为大流士之死向贝苏斯报仇。
公元前329 - 327年,马其顿大军在东伊朗高原进行征战,征服帕提亚、阿利亚、德兰吉亚那、阿拉霍西亚、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等地。
过程中,贝苏斯与大流士三世一样,同样被手下的总督斯皮塔米尼斯反叛。而斯皮塔米尼斯也遭遇自家人的背叛,己方军士为了向亚历山大求和,反叛并杀了斯皮塔米尼斯。
5、远征印度
此时,亚历山大大帝将下一个目标定于印度次大陆。他一方面招降了波斯帝国印度部分地区首领,如塔克西拉的国王塔克西莱斯,另一方面征服不受降的阿萨西尼亚人,双方接连在马萨伽、欧拉、阿尔诺斯发生激烈战斗并取得胜利。
接着,亚历山大大帝向波罗斯王国进军,在公元前326年双方进行了一场大型会战——希达斯皮斯河战役。最终,马其顿军团战胜拥有庞大战象的印度军队,波罗斯战败被俘。不过,亚历山大敬佩波罗斯在战场上的勇气,不仅释放波罗斯还继续让他保有自己的王国,收为属国,甚至亚历山大还把其他邻近地区交给波罗斯管理。
当军队进军至比亚斯河时,由于多年的长途远征精力疲惫,他们向亚历山大表达拒绝再向东方进军,使得这条河成为亚历山大征服地最东方的地界。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把他的大军分成三个部分开始往回行军,他率领剩下的部队于公元前324年返回波斯,结束了此次东征。
回到巴比伦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打算开始新的征服阿拉伯半岛的远征计划,然而就在出发之前,他的病情忽然恶化。公元前323年6月10或11日,亚历山大逝世于巴比伦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之内,年仅32岁。

亚历山大东征,短时间内造就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许多希腊人被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也传入东方。又如他建起至少二十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东方安置许多希腊殖民地,导致希腊文明一直向东传播,形成希腊化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西方也从东方吸取了不少文化养分,如希腊式佛教。
然而亚历山大大帝的迅速陨落,留给帝国的是亚历山大大帝身边得力干将、总督之间的相互征伐,开启了持续半个世纪的继业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