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用一篇文章决定一生的仕途
八股文是如何让读书人大脑僵化的?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八股取士是对明、清两朝科举制的称呼,因为从明初起,八股文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一般还要考帖诗、策论等,但对八股文的考核最重要)。

八股文这个名称来自于文章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即主体部分由八股组成。八股文一般分为题前部分和正题部分。题前部分主要是解释题义,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则要根据题义阐释自己的认识,正是这部分要做成八股的形式。这里的“股”,是“比”的意思,“比”即比偶(即排比、对偶),八股就是八组比偶。所以,八股文也会被称为“八比文”。

除了结构形式的严格,八股文对内容的要求也很严苛:要在《四书》范围内出题,作者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要“代圣人立言”。

朱熹和《四书集注》

“代圣人立言”又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儒家思想,用儒家观点解说“四书”中的“义理”,而对《四书》的理解,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所以八股文有时候也被称为“四书文”),二是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虽然不同时期对字数的规定不一样,但应试者必须按照规定的字数写,不能随意增减。

以上种种限制都是法定的程式,一旦违背,科考就会失败,严重的还要受处分。当然,正题部分之外的题前部分,或者八股之间的过渡句,也可以不用比偶形式。另外,考试题有大题和小题的区别,小题不必做足八股,四股或者六股也是可以的。应考者的自由度大体只有这些。

八股文除了用在科举考试上,没有其他任何用途;但明清五百多年都把八股文作为科举的重要内容,所以八股也就成了知识分子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读书人家的案头上,无不摆着八股选本。

八股单一的内容和僵化的格式,严格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因为指定《四书》和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许越雷池一步,所以读书人别的书不读,甚至不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那么,八股文为什么会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主要内容?

一、用程朱理学加强对读书人的控制

明清两朝都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用力很多,为了加强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明朝曾大批屠杀文人,清朝曾大搞文字狱。但高压的方式不足以服众,不如用功名利诱,让读书人服服帖帖拜倒在统治者脚下。

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鼓励忠孝节义,这是统治者非常喜欢的内容,而程朱理学把儒家这套学说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认为纲常伦理是无所不在、至高无上的“天理”。

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大力提倡儒学,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明成祖朱棣也令胡广杨荣等编辑了一批程朱理学家们的作品。

朱元璋

这种情况下,把官方提倡的思想和科举制结合起来,让读书人通过研读程朱理学换取功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汉文文体传统给八股文提供了格式来源。

八股文的语言讲究排比、对偶,这种语言形式在我国古代文体中源远流长。在先秦“五经”中,排比、对偶就很常见。西汉以后,骈文兴起,排偶的句式大兴。唐宋虽然反对骈文华丽的文辞,希望恢复古代散文朴实的文风,但却不排斥排偶,在唐宋文章中,排句、偶句都随处可见。

但对八股文的形式影响最大的,要数律诗。明清人常说:“文之有八股,犹诗之有律诗”。律诗的结构强调严整的次第,而“律”字,说白了,就是限制。而八股文有些限制,就是从律诗的“律”中取来的。而唐代用于科举考试的律诗,已经有了一些程式。

八股文最早源于北宋的经义文,在明初纳入科举考试,一直到清末废除。从明初到清末,八股文除了字数有增加外,大体格式变化不大。

八股文又是如何发展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呢?

一、元朝时把朱熹《四书集注》纳入科举。

一般认为,八股文的源头是王安石推行的经义文章。北宋的科举制延续唐朝的做法,即以诗赋为主。但王安石认为这种崇尚文辞的文章没有实用价值,不如让读书人作文解释儒家经典义理,这样还能对加强统治起点作用。这个建议被宋神宗采纳。这以后,应考者为了取悦考官,在做经义文章时,喜欢在散体文章中大量使用排偶句。

王安石

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中,《四书》比较容易读懂,也更能集中体现儒家经典。所以南宋时,朱熹钻研《四书》,形成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天理”的理学,最后做成《四书集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元朝建立后恢复科举制,即规定《四书集注》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二、明朝初期,朱元璋开启八股取士。

八股文的程式一直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才形成,但格式和内容类似的文章,在明初朱元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就存在了,所以一般认为,八股取士始于朱元璋时期。

明朝初年,朱元璋和刘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亲自敲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让应试者做类似于宋朝的经义文,模仿古人说话的语气,即“入口气”。此时的经义文并不严格规定是用散句还是偶句,但人们受古人的影响,也为讨好考官,还是喜欢大量使用比偶句。

刘基

现存明初黄子澄的科场八股文,通篇没几个散句,满眼望去全是歌颂皇帝的比偶,比如“主圣而明,臣贤而良,朝臣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皞之休也……”。这篇文章被人推崇备至,大加模仿,为后来制定八股程式提供了基础。

八股程式如何逐渐“法定”下来,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清朝顾炎武方苞研究明朝留下的科举八股文,都认为程式和“八股文”这个名字都是明成化年间确定下来的,方苞编撰符合程式的八股文集子,所选的文章就是从成化年间开始的。

三、明朝中后期,因八股文缺少思想开始衰落。

明初到成化年间,因为八股文的要求还不十分死板,读书人作文多遵循前人对经书的专注,文风也比较朴实,产生不少为人称颂的八股文作者,比如刘基、方孝孺、黄子澄和解缙

正德(1506—1521年)到嘉靖(1522—1566年)年间,是明朝八股文的全盛时期。这时候很多古文家擅长做八股,他们在经义文中融入史论,让文章内容突破了经注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营养佐料。这时候产生很多八股文大家,比如于谦归有光王世贞唐伯虎

唐伯虎

隆庆(1567—1572年)、万历(1573-1620年)以后,八股文开始衰落。这时候,八股一味追求华丽,在修辞上下功夫,却缺少思想,没有分析能力,在格式上也不严格按照程式走了。八股文彻底颓败。

四、清朝中后期,因抄袭成风等原因最终被废。

清朝入关后,在1646年恢复科举制,依旧采用明朝的八股文。在作文形式和内容范围上,基本没什么改变。只是清代经学的研究优于前代,解经、考据的成果被八股作者采用,为八股文注入了新鲜血液。

清朝前期,尤其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为朝廷比较重视文风改革的原因,八股文水平普遍较高。顺治朝曾命令取消使用骈体的陋习;康熙更是反对浮华之风;雍正曾亲自降旨,要求八股文要“清真雅正,理法兼备”;乾隆看到八股文作者多剽窃前人之言,还让方苞编选《钦定四书文》让士子学习。

《钦定四书文》

朝廷的这些干预,让清初八股文一改明末的文风,优秀八股文作者不断出现,比如纪晓岚李光地、方苞、袁枚等。

但清朝中后期,因为八股取士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四书》、五经中可用作题目的内容已基本用完,作者作文要出新花样也十分困难,加之各种八股文集泛滥,读书人作八股多抄袭前人作品。

清末,对八股文和八股取士的攻击不绝于耳,清政府终于在1901年正式下诏取消八股取士。这一在中国沿用了五百多年、毒害无数读书人的陈腐制度,终于彻底终结。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