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夏商时期,这种邦国林立的状态持续了大约2500年至3000年时间,几乎占去了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二分之一还多,成为中国文明的奠基时期。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或一脉相承的众多史前文明,如甘肃陕西西部的大地湾文化、浙江余姚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长江三角洲的良渚文化、陕西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等等。
它们就像天上星罗密布的群星一样,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因此被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为“满天星斗”的时代。
直到夏商时期,这种邦国林立的状态持续了大约2500年至3000年时间,几乎占去了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二分之一还多,成为中国文明的奠基时期。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满天星斗”模式的提出,这段邦国时代打破了我们以往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它以多元中心的布局和文明遗迹给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最优解释,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中国文明的初始秘密就藏在新石器时代的物证里”。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满天星斗”的时代,都有什么样的代表性文明?
根据苏秉琦先生的划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古文化共有六大区系:
(一)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西北区;
(二)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
(三)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
(四)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区;
(五)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区;
(六)以鄱阳-珠三角为中轴的南方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如下:
一、西部豪强:大地湾文化(距今约7800年)
位于中国西北甘陇地区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之一。特征鲜明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
在大地湾一期的灰坑中,还采集到了距今约7000年的油菜籽,这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
拉开“满天星斗”时代大幕的正是这个“西部豪强”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
之所以说它是“西部豪强”,是因为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向西扩张,在关中一带遭遇了正向东扩张的大地湾文化。两股新石器时代强劲的势力激烈碰撞之后,产生了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原本的中原仰韶文化也因此转变成为了庙底沟类型,也就是普遍认为的黄帝时代的文明。
所以中原文明的蜕变过程,与甘肃东进的大地湾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一东一西两股文化在碰撞间,迎来了这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
二、黄河流域的代表:仰韶(距今约70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800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彩陶文化的曙光,同时也是华北地区旱地粟作农业的代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仰韶文化地区出现了大举西迁的垦荒浪潮。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接触、融合中,形成了龙山文化。
所以龙山文化综合继承了仰韶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等,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陶器的发展也从彩陶发展为几何纹的黑陶。于是,黑陶成为龙山文化的特色。

龙山文化时期,各地分别以快轮制陶、养蚕缫丝、专业治玉、漆器工艺、烧制石灰、夯筑技术、冶金等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这些新技术一旦出现,就会有一个推广过程,即匠人流动、文化传播的过程。于是,“满天星斗”的鼎盛时期到来了。
三、长江流域的象征: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
正如仰韶文化代表了黄河流域一样,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则是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象征。不止是陶器,河姆渡文化的象牙雕刻也非常流行,那些写实风格的鱼鸟虫猪和稻谷纹成为这里的典型。
所以,河姆渡文化是华南水田稻作农业的代名词。
其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相继在河姆渡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形成。良渚文化中一些陶器刻画的蟋蟀、禽鸟纹是其他文化罕见的特征,尤其是它的玉石器最为突出。
而这些文明具有什么样的邦国时代特征呢?
首先,它们是没有防御城墙的“古国”。
在这些早期的中国众多“古国”中,都城并没有发展出拥有战争防御功能的城墙,意味着那时各地部落之间并没有处于时刻备战状态,大规模的战争或者部落决战并不经常发生。这是因为满天星斗的格局让部落之间存在恰当的距离,于是彼此之间和平的交流形式大过资源竞争的战争冲突。
考古学家许宏认为,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有我无他的一神教精神独裁,而是倾向于多元合作的特征,正是与持续数千年的满天星斗格局有关。
其次,玉器工艺达到了史前巅峰。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用一种物质来代表中国文化,那就是玉。”
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和长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正是我国史前时代的两个玉文化中心。
它们分别出现了以猪龙或以琮璧为中心的玉礼器系统,将玉器工艺推向中国史前文化的最高峰。
特别是良渚文化在影响力上超过了红山文化,就像同时期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世界最早文字一样,作为礼器而存在的玉文化成为中国迈入文明时代的独特标志。
从出土的玉器来看,良渚人已经掌握了用线切割的制作工艺,有的花纹只有0.1毫米宽,就像头发丝那样细。而从陪葬的玉器规模可以推断,良渚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

再次,发展趋势是从多元走向一统的重组过程。
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一统性特征,又历经千年不绝。从数千年的满天星斗时代来看,正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族群之间的重组形成的。
如黄河流域,自西向东,从龙山文化到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后李-北辛文化,虽然各有各的起源和特征,但是在经济类型、日用陶器的制法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共性,这暗示着它们曾经存在着联系。
再如,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影响力从关中向北达到黄河河套地区,向西直达甘肃青海交界,向南到长江沿岸,向东到山东腹地。特别是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时代,以灰、黑陶的三足器具、圈足器具为共同特点,几乎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呈现出了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于是,八方文化精华集聚中原,出现了以传说中尧舜为代表的“中国”。此后,从尧舜时代的“中国”到秦皇汉武帝国时期的“中国”,又经历了多次重组,这才形成了多源一统的中国格局。
处在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不仅为中华五千年历史找到证据,更正了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唯一摇篮的一元说观念,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初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