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柏辽兹先生的爱情,就是林俊杰的歌词:圈圈圆圆圈圈。
作者|柴丹书
“音乐是心灵的升华,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试验分析。对于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柏辽兹
艾克托·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位医生,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柏辽兹少年时就展露出个性叛逆的一面,不仅放弃宗教信仰,并且放弃学医,转而进入音乐学院。
年轻时候的他便对莎士比亚十分仰慕,莎翁的每一本书他都细细研读数遍,对莎翁戏剧的魅力也极为沉迷,他会深陷情节之中,把自己想象成男主角,无法自拔。

1827年的秋天,英国的一家剧团来到法国巴黎的奥德翁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几部名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
柏辽兹兴奋地来到剧院观看当天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那刻起,柏辽兹便对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斯密森一见倾心。演出一结束,柏辽兹就径直跑到后台,向她倾诉爱慕之情,希望斯密森能接受自己的真情告白。

斯密森被柏辽兹突如其来的告白吓了一跳。当时斯密森因为这次巡演,已经在英国已经大红大紫,眼前这个默默无闻的男人,最多只算一个疯狂的男粉丝而已,便毫不犹豫回绝了他。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柏辽兹仿佛从高空突然坠落一般,失恋的打击使他精神恍惚,好像总有一块石头压在心头,憋得他喘不过气。为了缓解痛苦,柏辽兹开始疯狂作曲,想在旋律中释怀,在创作中得到慰藉。
在对斯密森不断疯长的思念和幻想中,柏辽兹终于写出了《幻想交响曲》。他还加上了一个副标题:“一位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

柏辽兹受当时英国作家迪昆希的作品《一位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的影响,根据自己的经历,也为曲中的主角设计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朝气蓬勃的艺术家因失恋服毒轻生,却因为剂量不足未果,变成了整日昏迷的精神病患者。一系列惊心动魄、不可思议的事件由此展开……
1830年底,《幻想交响曲》在巴黎首演。这部作品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反响,被称为一部划时代之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在西方音乐史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界认可的第一部“标题音乐”作品,即标题在音乐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幻想交响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柏辽兹自己取的标题:
第一乐章 "梦幻与热情":拥有极长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
第二乐章 "舞会":艺术家身处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自己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开创了在交响乐中引入圆舞曲的先河;
第三乐章 "田野景色":夏日黄昏,两个牧童吹着牧笛。艺术家的心中虽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我"的恐惧与不安刺痛了他的心。后来只剩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只剩无边的孤独与静寂。

第四乐章 "断头台进行曲":他在恍惚迷离中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眼前闪现,但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 "妖魔夜宴":他看见参加自己葬礼的妖魔鬼怪在面前翩翩起舞,令人胆寒。期间他的爱人再次出现,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鬼魂;随后"末日经"响起,弦乐演奏的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不安的弓杆敲奏声增添了乐曲的恐怖气息,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
或许是上帝发现了柏辽兹对爱情的执著,1831年的秋天,距离柏辽兹观看斯密森演出并向她表白爱意的整整五年后,《幻想交响曲》在巴黎再次上演。演出期间,柏辽兹不经意间看到了在台下观看的斯密森,再次心潮澎湃。他从来没想过会与自己的梦中情人在这种情形下重逢。当斯密森的目光与柏辽兹相遇,她终于领悟到,原来这首曲目是在讲述当年自己和柏辽兹之间的故事。
斯密森终于被柏辽兹深藏多年的爱与执著所打动,但却心生顾虑,因为此时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如日中天、青春靓丽的女明星;而他却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柏辽兹却痴情依然,重新展开爱情攻势,并把修改后的《幻想交响曲》题献给她。十个月后,斯密森答应嫁给他,柏辽兹终于得以与他一生唯一的爱人结定终身。这首《幻想交响曲》成了他们甜蜜的见证,也成了一段美丽爱情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