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必须知道一首中国的昆曲艺术作品,那一定是《牡丹亭》。
其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明・沈德符
公元1616年,被誉为英国“时代的灵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逝世。
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也于同一年逝世。
这一中一西,同是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大家,在同一年离世,未免让人在悲恸之中,感到几分戏剧般的巧合。
提到汤显祖,必须要说说他著名的“临川四梦“。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出身中小地主家庭,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直面抨击朝政腐败,主张革新政治,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但因痛恨朝廷所派矿监税使向地方人民进行残酷掠存的行为,弃官回家。
汤显祖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又同情受苦人民的感情,除了在书信中陈述,在诗词中抒发之外,这种思想也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反映出来。
依写作时期先后为序,《临川四梦》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据记载,《牡丹亭》记刊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创作借鉴了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原名《还魂记》,全剧共五十五出。内容讲述了宦门国女杜丽娘梦中爱上了书生柳梦梅,因情病死,死了又重生,终于团圆的故事。
《牡丹亭》一经推出,便使当时最受推崇的《西厢记》走下神坛,从此让位给《牡丹亭》。在丹尼尔·柏斯特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古典戏剧。
但《牡丹亭》的杰出成就并不止于此,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的歌手王力宏就曾经在歌曲《在梅边》中插入了《牡丹亭》的唱段。虽然运用了颇具现代气息的rap进行呈现,但是却恰如其分,毫无脱节之感;这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目,又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焕发着耀眼的光彩。
《牡丹亭》中的经典唱词: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成为了爱的宣言。唱词唱道,纵使有惬意的美好时光与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也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所以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如同美丽的她在大院深处,无人爱慕。
《牡丹亭》中,“游园”和“惊梦”两折戏是其中的精华章节,其中“游园”中的皂罗袍是最能体现昆曲婉转迂回的风格,也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昆曲曲牌之一。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问,昆曲是什么?点开视频,我们边听边说。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着“百戏之祖”的美称。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昆曲唱腔柔美,唱词优雅,受到当时江南文人墨客的追捧。至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受到皇室的认可,成为官方戏曲门类,在同时期也涌现出大量优秀剧本。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专业演员就有数千人。

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昆曲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对昆曲十分喜爱。作家余秋雨曾说,昆曲主宰了中华民族集体审美达两百年之久。
《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堪称昆曲中的典范,经过历代昆曲艺术家的不断加工和提炼,诞生了以其为代表的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充分体现了昆曲艺术典雅的艺术特征,也是昆曲乃至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成就。


近两百年来,昆曲几经沉浮,但牡丹亭在其中带着难以遣散的情怀,让几百年来的痴情之人始终无法忘怀。2001年5月1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中国昆曲入选,以《牡丹亭》等精品剧目为代表的中国昆曲,将随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