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偶得一仙曲丨唐玄宗和《霓裳羽衣舞》
看过电影《妖猫传》,前来听一曲霓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霓裳羽衣舞.mp3
00:00 04:03

提到中国古曲,有这样一组对仗,“文有霓裳羽衣舞,武有秦王破阵乐。”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文”——《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但它是由谁创作,曲子曲调、结构的构成,史学界众说纷纭。我们就在这里面找一个最靠谱的,也是最大牌的,来跟您讲讲这其中的因缘际会。

白居易曰:“《霓裳》法曲也,其曲十二遍,起于开元,盛于天宝。”

盛唐是一个所见之处皆带有浪漫色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让大唐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成就“开元盛世”。这部带有道曲色彩的《霓裳羽衣》就创作、产生于这盛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那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呢?这可不是传说。

为了深化李唐王朝,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玄宗重振道教,因此,这一时期的道教实际上已为国教,道乐在此时也极为兴盛。

画作:《唐明皇游月宫》,作者:潘振镛

从个人喜好来说,玄宗沉迷修仙(修仙小说的来源怕就是这儿的),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身边就一直被一群道士包围。这些修道之人成天跟他讲一些“天上的故事”,弄得玄宗对天上的瑶池是日思夜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在一年中秋,唐玄宗同道士叶法善在三乡山头高处,谈论天上仙境的生活如何如何。大抵是谈得不尽兴,在夜晚的梦中玄宗又去了趟月宫。在月宫中,玄宗发现仙女们皆着素练霓裳,在神树下欢歌起舞。他听那舞曲异常优美,便问道士这是什么曲子,道士悄悄说道:“此乃《霓裳羽衣》。”

第二天早上玄宗醒来,便一直回忆昨晚的梦,连早朝也没有上,还用手在空中比划。一旁的高力士感到奇怪,问道:“陛下,龙体欠安?”

玄宗说道:“不,昨晚在梦中我听到一首十分美妙的仙乐。醒来我却只记得一半,现在正回忆后半段呢。”

高力士听此便说:“陛下,这事乃非人间常有,趁陛下好雅兴,不如奴家为陛下呈献一曲”,听此,玄宗便先拿起曲笛吹奏了一段昨晚在梦中默记下的曲调,问道:“你这曲风是否和我一样?”

唐玄宗像,出自:《三才图会》,编撰:王圻、王思义(明)

高力士随即拜贺:“恭喜圣上,贺喜圣上,此曲后半段已在臣这儿。昨天西凉都督杨敬述献《婆罗门》一曲,竟然与陛下您吹的曲子一样!”说着,高力士便从怀中掏出《婆罗门》乐谱交给了玄宗。

玄宗赶紧派乐官查看,发觉这两曲果真神似。于是,玄宗就将自己的那段当作前半曲,把《婆罗门》作了后半曲,完整的《霓裳羽衣曲》便这样诞生了。此曲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深情缠绵,而杨贵妃的舞姿,更是让玄宗沉醉其中。

白话文的故事讲完了,文言文的原文放于此。这样不仅是想让大家知道,故事不是什么随便说说,也想让大家感受这其中的历史底蕴。

虽然中国古乐有很多曲谱、音响都没有留存下来,但正是因为有一批学者们对古籍的不断解读,才会有,也才能有古乐的再现。

曲目:《霓裳羽衣舞》

下面的内容,不难懂,都是上面讲过的内容,放心观赏:

唐野史云:明皇开元中,道人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回于天半,尚间仙乐。及归,但记其半曲,遂篴中写之。会西京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因敬述所进为曲身,名《霓裳羽衣曲》也。

又《杨妃外传》云:天宝四载七月,于凤凰园册女道士杨氏为贵妃。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注云:明皇三乡望女几山所作也。又引刘禹锡诗云:“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能看到这,肯定是真爱了。那您还记得开篇那句“《霓裳》法曲也,其曲十二遍,起于开元,盛于天宝”吗?这就给您解释一下其中的知识点。

法曲是以清商乐(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民族传统音乐)为基本,再融合部分的道曲佛曲以及若干外族乐而成的一种新乐。

法曲有段数多的“大遍”和段数较少的“小遍”,“大遍”称为大曲、“小遍”称为小曲,《霓裳羽衣》有十二遍,正是法曲中的大曲。

唐代乐舞陶俑

在相关古籍记载中,《霓裳羽衣》既是法曲又是大曲,但法曲与大曲是不相矛盾而相互交叉的——“大曲的含义很简单,惟在遍数上有分别,与音乐无关。故大曲中有法曲,法曲中亦有大曲。大曲中之法曲以音乐示异,法曲中之大曲以遍数区分。”

题中“霓裳”则可理解为青红色或青白色的下裙,“羽衣”则是用羽毛装饰的上衣。从这解析中,我们就能更直观的感受到这首乐舞在立意和意境上的审美倾向就是“轻盈、飘逸和浪漫”。

听一曲《霓裳》,梦回盛唐。

阅读数 7.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