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七雄争霸”的盖子
它拉开了一段权谋攻略的时代。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从公元前453年到前376年,称霸中原一百多年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家臣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从此晋国灭亡,代之而起的三国拉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它的历史分界线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晋国的局势,更是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甚至北宋司马光选择这一事件作为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的开篇。

在他看来,“三家分晋”扰乱了孔夫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为后世破坏“名分”的事件开了先例。

三家分晋

那么,韩、赵、魏三家晋大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得以破坏“名分”、瓜分晋国的呢?

一、三军六凌驾于晋王之上。

晋国原本只局限于今天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时期后,在晋献公的带领下不断扩张,“并国十七,服三十八”。

在后继者晋文公晋襄公的努力下,分别通过城濮之战、彭衙之战等先后打败楚国秦国,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称霸之路上,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回报流亡在外期间帮助自己的外姓大族,设置了三军六卿制度。三军指上中下三军,六卿就是管理部队的长官。

当时,赵氏、狐氏、先氏等氏族颇有权势,之后又出现了韩氏、魏氏、智氏等强大世族。

久而久之,王室实力逐渐败落,实权基本被本国的异姓大族把持。先是十家群雄并立,后来经过一通你杀我打,到了晋平公时期,兼并重组成了六家。

晋国国君的地位就像他名义上的天下宗主周天子一样,成为一个没人当回事的牌位。

终于,经过激烈兼并之后,春秋晚期晋国六卿只剩下了智、魏、韩、赵四家大族势力。

晋国四家大族并立

二、晋献公诛杀“公子”,让王室力量衰微。

晋国历来就有庶子篡位的传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通常将公室(国君)子孙分封为大夫,配以封地,用这种血缘关系维护公室的权威。

然而,公元前679年,封地在曲沃晋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成功篡位为晋国君主,史称“曲沃代晋”。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就非常忌惮公室的所有公子、公孙。

另外,还有一个意外因素,他的妃子骊姬想要为自己的儿子夺得国君之位,用计离间了晋献公父子之间的关系,史称“骊姬之乱”。

骊姬

终于,在公元前672年,献公开始诛杀所有的晋室公子如申生重耳夷吾等。晋文公重耳就是为了躲避父亲多次的刺杀,流亡在外十九年。

献公还决定今后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于是“晋无公族”。

随着晋国异姓大族势力的不断增强,到了晋成公时期,权臣赵盾直接将各家异姓卿族代为公族。这样晋公室的力量更加衰微,对于那些作乱的异姓大族更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了。

那么,偌大一个晋国是怎么被瓜分,并被取而代之的呢?

第一步,智氏想要一家独大,最终反被灭。

在晋国的四家大族中,以智氏的实力最为强盛。如果策略得当,是很有可能会像后来同样卿族掌权的齐国一样,出现“田氏代齐”这样一家独大的局面的。

而智家的族长智伯瑶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主儿。为了吞并其他三家,他心里开始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了。

一天,智伯瑶以晋王的名义,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人口。韩、魏两家乖乖地给了,可倔强的赵氏坚决不从。赵襄子回复:“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于是,公元前455年,晋国内部智氏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开始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

结果,智伯瑶围困了晋阳两年都没有拿下,于是开始使用阴招——引晋河水,淹灌晋阳城。

危急之时,赵襄子派相国张孟当说客,成功说服了韩魏两家倒戈。他们改变晋河水道,倒灌了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了智伯瑶

最终,赵、韩、魏三家杀尽了智氏宗族,瓜分了智氏地盘。由此,进行了两年多的晋阳之战于公元前453年结束。

这场战争也为日后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韩赵魏赶走晋国国君,逼迫周天子册封。

赵、魏、韩三卿合作,讨灭智伯瑶一事,让晋出公大怒,认为这是过度僭越行为。于是,他向两国借兵、讨伐三卿。

结果,反而被韩、赵、魏联手围攻。不经打的晋出公只好逃往楚国,最终客死他乡。

赶走晋出公之后,三家另立宗室子为国君,史称晋哀公

前438年,晋哀公死后,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有曲沃两个地方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然而,这样三家仍然觉得不够名正言顺。公元前403年,三晋派使者到洛邑周威烈王,求周天子册封。

于是,韩、赵、魏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与晋侯并列。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黜了最后一任晋静公,并瓜分了公室剩余的全部土地。

至此,晋国彻底灭亡,三家分晋完成。历史上也出现了韩、赵、魏三个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国,形成了“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于是,“三家分晋”的历史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正如《左传事纬》所说:“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

阅读数 7.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