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一度控制了大半个欧洲,成为欧洲大陆当之无愧的霸主。
文/全历史 Spencerrr
1803年到1815年,在拿破仑一世领导下,法兰西第一帝国及其盟国与欧洲列强联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冲突,史称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初期,法国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俄法战争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一世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
拿破仑战争为欧洲及美洲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首先,拿破仑成功使大部分的西欧都落入同一统治之下,这个功绩是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
拿破仑战争多次粉碎了“反法联盟”恢复欧洲的封建秩序的尝试,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拿破仑战争中的多次胜利,保卫了革命成果十七年之久,使之在法国得到巩固,并具有不可动摇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拿破仑战争横扫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大部分欧洲国家——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以及意大利诸国和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此时大规模战争产生的武器需求,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此外,拿破仑战争也带来了深远的军事影响。在拿破仑时代以前,欧洲国家均雇佣相对较小型的军队,当中包括职业军人和雇佣兵在内。然而至18世纪中期,军事改革者都开始认识到整个国家投入战争的潜力。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大规模战争使全民征兵制普遍实行。

拿破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
这场民主革命诞生了法兰西共和国,让欧洲各封建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法国立法会议拘禁后处决。
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英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于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神圣罗马帝国联同英国、奥斯曼帝国、沙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列强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英法两国在1802年3月25日签署了《亚眠条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
那么,拿破仑战争中发生了什么呢?
1803年英法两国结束了自1792年开始的一段短暂的和平,拿破仑战争开始。
《亚眠条约》破裂的原因之一是拿破仑拒绝与英国签订贸易条约。英国商人和制造商被排除在法国和其控制下的国家之外,他们发现和平并不比战争更有利可图。1803年5月18日,英国阿丁顿政府以《亚眠条约》没有得到执行为借口,向法国宣战。
1805年10月21日,英法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军指挥、战术及训练皆胜一筹,法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以及21艘战舰被俘,但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
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废除法兰西共和国,改建帝制,同年自封皇帝。1805年,奥地利和俄国发动了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
作为回应,拿破仑于1805年12月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了俄奥联军,这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胜利。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
其中,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
随着普雷斯堡条约的签订、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拿破仑变得野心勃勃,不再对普鲁士做任何的让步,甚至要求普鲁士放弃其在波兰的领地,才会将汉诺威给予普鲁士。
这令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大怒,1806年他下令准备与法国开战,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
普鲁士的军队薄弱,战术老旧,又由于援救的俄军行动缓慢,普军迅速在10月14日的耶拿会战中惨败,折损了大部分的主力。同期,约16万法军攻入普鲁士,迅速摧毁了整支25万人的普鲁士军事力量。10月27日,法军进入柏林,柏林在19天内便沦陷。
拿破仑很快在弗里德兰又打败了俄国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逼要与拿破仑议和,最后与法国在7月缔结了提尔西特条约,而普鲁士则没有发言权,被迫接受屈辱的条款,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结束,给欧洲大陆带来了不稳定的和平。
拿破仑在1808年派兵进入西班牙,宣称是为了处罚擅自行动的葡萄牙。拿破仑决定占领西班牙,于是就开启了半岛战争,西班牙称其为“独立战争”。
这场半岛战争拖垮了拿破仑,他原先以为可以很快地就征服西班牙,但没想到西班牙人游击战争及英军的支援让这一切变得十分泥淖,更让拿破仑被迫进行两面作战。半岛战争是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由非正规部队在整个战区内展开大规模“游击战”的经典战役。
至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达致其顶峰版图。

整块欧洲大陆上,仅英葡联军在里斯本和加的斯附近地区仍然继续顽抗。拿破仑同时迎娶了奥地利的公主玛丽,以维持与奥地利的稳定联盟及留下继承人。除了法兰西帝国以外,拿破仑还控制了瑞士邦联、莱茵邦联、华沙大公国及意大利王国,并在西班牙、意大利及西德意志建立起波拿巴王朝的政权,两个过往的敌人普鲁士及俄罗斯也变成了法国盟友。
拿破仑战争转折点是俄法战争。
1812年4月,英、俄、瑞签订了秘密盟约对付拿破仑。1812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俄罗斯人执行了焦土政策来对抗,整场战争使法军方面遭受38万人死亡、10万人沦为俘虏的损失。
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遭受惨败后,欧洲的力量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40万与联军作战。1813年10月16日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在莱比锡,展开了一场惨烈的会战,拿破仑惨败。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波旁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28日,因为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
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
在拿破仑战争以后,为了防止类似战争再度爆发,欧洲的封建王室在保守派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主导下,于维也纳会议中按势力平衡和领土补偿的原则分割国土。重新划分后理论上没有任何欧洲国家能够强大至单独主导欧洲。